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民众主要健康风险,在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居首。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合理饮食是控病康复关键。不良饮食习惯易致心血管疾病,均衡饮食可提供营养、降低发病风险。那心血管内科患者怎样合理饮食呢?
饮食总原则
心血管内科患者饮食的总原则是要吃得清淡,不要过咸、过油、过甜,做到营养搭配均衡,同时进行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类的饮食。
具体饮食建议
(一)限制盐分摄入
高盐饮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会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引发高血压和心力衰竭。心血管内科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不超5克,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每日食盐量要控制在3克以下。
除减少食盐使用,用酱油、大酱等调味品时也要相应少放盐。少吃腌制食品、熟食(如火腿肠、酱菜、腊肉等)和咸菜、腐乳、虾酱等高盐食物,它们的隐性盐含量高。可多吃新鲜蔬菜,利用其本身的味道减少对盐的需求,也可用醋、芝麻酱、番茄酱等调料增加食欲。
(二)控制脂肪摄入
脂肪摄入应占总热量的25%-35%,以植物脂肪为主。饱和脂肪酸会提升血液胆固醇,要控制猪油、牛脂等摄入。建议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鱼、坚果等,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保护心脏。适量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可提高“好胆固醇”,减少动脉脂质沉积风险;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率。避免油炸食品、加工肉类,少吃动物内脏、全脂奶制品和高脂肪肉类等高胆固醇食物。心血管疾病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日胆固醇摄入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
(三)适量摄入蛋白质
蛋白质是维持心脏功能的必需营养素,能增强抵抗力,但过量会增加心脏负担,对冠心病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和低脂乳制品补充蛋白质。这些食物不仅含优质蛋白,还有益于心血管的营养素,如鱼类的ω-3脂肪酸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吃豆类能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四)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它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压,改善血糖控制状况。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速度,稳定血糖水平,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并提供饱腹感。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保证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25-30克。
(五)多吃水果和蔬菜
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能够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血管造成的损害。抗氧化剂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其对身体的损害。心血管疾病患者每日应食用新鲜蔬菜300-500克、新鲜水果200-350克,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各类水果和蔬菜的营养成分和植物化学物含量各不相同,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该选择更多种类的蔬果,以增加食物的多样性并保持膳食平衡。适合心血管患者食用的水果很多,如果血糖不高,大部分水果都可以食用,如香蕉、橘子、草莓、猕猴桃、西瓜、梨、苹果、山楂等。蔬菜如洋葱、木耳、芹菜、韭菜等,对心血管也有好处。
(六)避免高糖食物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慢,应避免摄入过多甜饮料、糖果等高糖食物,以防血糖升高。选择低糖或无糖食物,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七)控制饮酒量
饮酒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与饮酒量、酒的类型、年龄、性别和心血管疾病的结局类型有关。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建议适量饮酒或避免饮酒。
(八)其他注意事项
心血管内科患者要避免过冷或过热食物。冬季不吃冰淇淋等过冷食物,防止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过热食物会刺激食道和胃黏膜,影响心血管系统。患者每日至少喝1500-2000毫升水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对于重度心衰患者,每日饮水量应控制在1500毫升以下(包括食物中的水分),还应避免过度进补和便秘,宜多吃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减轻心脏负担。
结语:合理饮食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很重要。遵循上述建议,可控制病情、减少心血管事件、促进健康。患者还应定期检查血糖和血脂,按医生建议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