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劳成雪  单位:灵山县妇幼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304

血糖,作为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机能。在血糖监测中,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是两个关键参数,很多人不禁疑惑:它们究竟哪个更重要呢?其实,二者在血糖管理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各自有着独特的意义。

空腹血糖:基础代谢的“晴雨表”

空腹血糖,指的是至少8小时无进食后测量的血糖水平 ,正常范围一般在3.9 - 6.1mmol/L(健康成人)。它就像一面镜子,主要反映人体在没有食物输入的情况下,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肝脏产生葡萄糖之间的平衡状态。

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对于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起着关键作用。当空腹血糖≥7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状,即可确诊为糖尿病;若没有典型症状,则需隔日复测血糖,仍达到上述标准也可确诊。而当空腹血糖在6.1 - 7mmol/L之间,且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处于糖尿病前期,需提高警惕。

空腹血糖可直观反映胰岛β细胞基础分泌功能:长期偏高提示胰岛素分泌不足,无法抑制肝脏释糖。如1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空腹血糖显著升高且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故空腹血糖是监控其基础胰岛素需求的关键指标。

餐后血糖:饮食代谢的“监控器”

餐后血糖通常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正常应低于7.8mmol/L。它主要反映人体对食物中的糖分吸收、利用和代谢情况,体现了进食后胰岛β细胞对血糖升高的应对能力以及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早期发现糖尿病隐患: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空腹血糖可能处于正常范围,但餐后血糖已经悄然升高。这是因为此时胰岛β细胞功能开始减退,虽然在空腹状态下还能勉强维持血糖稳定,但进食后面对血糖的快速上升,却无法分泌足够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所以,监测餐后血糖能帮助我们更早发现糖尿病前期的糖耐量受损人群,及时进行干预,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

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长期餐后血糖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相关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受损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餐后血糖水平紧密相连 。

空腹与餐后血糖,同等重要

在糖尿病的诊断与管理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至关重要,不能简单评判谁更重要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维持两者的稳定都是必要的,任何一方控制不佳,都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糖尿病初诊时,医生可能更侧重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评估,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近2 -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而在日常管理中,则需要同时关注空腹和餐后血糖,全面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1型糖尿病:空腹血糖是评估基础胰岛素用量是否合适的关键指标,医生会根据空腹血糖值调整胰岛素剂量,确保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血糖平稳。

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异常较为明显,控制餐后血糖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意义重大。患者除了关注空腹血糖,更要重视餐后血糖的监测与控制。

科学监测,全面管理血糖

为了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我们要学会科学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监测频率:糖尿病患者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以及血糖控制情况,遵循医生建议确定监测频率。一般来说,初诊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者或调整治疗方案期间,需增加监测次数;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也应定期监测,确保血糖始终在正常范围。

注意事项:检测空腹血糖前,需保证8小时以上禁食,但可适量饮水;检测餐后血糖要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准确记录时间。同时,要注意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定期校准,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像血糖管理的“左右护法”,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我们应重视这两个指标,定期监测,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积极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拥抱健康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