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芳  单位: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4
1029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的谱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一些病原体因隐匿性强、耐药性高、传播途径多样,被称为医院感染的“隐形杀手”。这些病原体往往潜伏于常见诊疗操作之中,难以在早期被发现,一旦暴发则后果严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医院感染的“隐形杀手”

首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多重耐药细菌,尤其是被国际学界高度警惕的所谓“高危病原体”。例如,耐碳青霉烯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均是当前医院感染的主要挑战。这些病原体的特点在于对多类常用抗菌药物均表现出高度耐受性,使得常规治疗方案失效,治疗成本和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对于重症监护室、移植病区、肿瘤科等高危人群而言,一旦感染上述病原体,死亡率明显升高。

其次,真菌性病原体的威胁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年来临床上出现的一些耐药真菌。例如,耳念珠菌近年来在全球多个国家引发聚集性院内感染事件,其特点是环境存活力强、对消毒剂不敏感、常规药物疗效差。这类真菌一旦在病区定植,可通过空气、器械及手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极易在重症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引发系统性感染。

此外,医院感染的“隐形杀手”并非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细菌与真菌,一些常见病毒同样不可忽视。住院患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传播迅速,尤其是在儿童病区和老年病区,暴发性传播事件屡有报道。病毒在医院空气、床栏、诊疗器械等环境中可长期存活,而部分病毒的无症状携带率较高,使得常规筛查手段难以及时识别。

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

1.源头控制:遏制病原体的发生与扩散

医院感染的防控首先要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体在医疗环境中的存活与繁殖。建立多层次的病原学监测体系是源头控制的基础。医院应根据各科室特点和患者风险分布,定期采集重点区域和重点器械的微生物样本,通过常规培养与分子检测方法,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耐药真菌等高危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一旦发现新型耐药株或聚集性病例,应立即启动院感预警机制,锁定传播源头并采取封闭管理措施,避免局部暴发。同时,需要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手术切口等均是高风险环节。操作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与手套更换制度,器械需经过标准化消毒与灭菌,操作环境应保持清洁,必要时使用一次性耗材。特别是在肿瘤科、重症监护室等高危病区,任何一次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耐药菌进入血流或深部组织,引发危及生命的感染。抗菌药物管理也是源头控制的重要一环。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加速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制度,根据病原学结果和患者病情精准选药,避免广谱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2.传播阻断:切断“隐形杀手”的隐蔽路径

阻断传播是防控体系的核心环节。手卫生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病原体可通过医护人员双手在患者、器械和环境间交叉传播,因此必须严格落实手卫生“五时刻”规范。建议在病区入口、病房门口、操作台旁配置速干手消毒剂,结合动态监督和行为反馈,提高医务人员依从性。实践表明,持续强化手卫生管理可显著降低多重耐药菌的院内传播率。环境管理是防控中的另一重点。多项研究显示,病原体在医院环境表面可长时间存活,尤其是门把手、床栏、监护设备等高频接触区域。因此,需制定针对性的环境清洁消毒制度:对于高风险病房,应采用高效消毒剂并增加清洁频次;对于耐药真菌或高度传染性病毒污染的区域,需配合紫外线照射或过氧化氢气化技术进行终末处理。此外,诊疗器械和医疗废物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所有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在不同患者之间必须严格执行去污、消毒、灭菌的全流程,防止隐形传播。对于一次性耗材,应及时分类回收并按规范处理,避免病原体通过废弃物逆向传播至医疗环境。

结语

面对医院感染中的“隐形杀手”,防控措施必须从源头、传播两方面协同发力,形成闭环管理体系。这不仅需要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公众意识的全面提升,才能在未来的医疗环境中有效守护患者安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