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丹  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5
552

深静脉置管是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为患者提供长期、安全的静脉通路,常用于需要长期输液、营养支持、化疗或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然而,置管后的24小时是关键观察期,稍有不慎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作为患者和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要点,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密切观察置管部位

置管后的24小时内,观察置管部位的变化是重中之重。首先,要留意穿刺点是否有渗血、渗液。少量渗血属于正常现象,但若渗血量较多,血液浸透了覆盖在穿刺点的敷料,或者持续有淡黄色、浑浊的液体渗出,就需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同时,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颜色和温度也很关键。正常情况下,皮肤颜色应与周围一致,温度适中。如果发现穿刺点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甚至出现青紫,皮肤温度明显升高,伴有疼痛或瘙痒感,这可能是局部感染或静脉炎的表现,必须及时处理。

另外,要注意导管的固定情况。查看导管是否有移位、脱出,固定导管的胶布是否松动、卷边。若发现导管位置异常,千万不要自行调整,以免造成血管损伤或感染,应尽快联系医护人员。

二、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保持穿刺点敷料的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在这24小时内,尽量避免置管部位沾水。如果患者需要擦身或洗脸,要特别小心,防止水溅到敷料上。若不小心弄湿了敷料,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也要立即告知护士更换,因为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大大增加感染风险。

此外,还要注意不要随意揭开敷料查看穿刺点。敷料除了起到保护穿刺点的作用,还能维持局部的无菌环境。频繁揭开敷料,会破坏这层屏障,使细菌有可乘之机。如果对穿刺点情况有疑问,可请医护人员帮忙查看。

三、关注患者身体反应

置管后,患者的身体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家属要密切关注。比如,患者可能会感到穿刺部位轻微疼痛或酸胀,这一般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疼痛突然加剧,出现难以忍受的刺痛、跳痛,或者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很可能是发生了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必须马上通知医生。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慌、胸闷、气促等症状,这可能与置管引起的血管刺激、空气栓塞等有关。一旦发现患者有这些异常表现,要立即让患者保持平卧位,不要随意搬动,并迅速呼叫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四、正确活动与休息

在置管后的24小时内,患者的活动需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大幅度活动置管侧肢体,比如过度伸展、弯曲、用力提重物等,防止导管受到牵拉、扭曲而移位或脱出。翻身、起床时,动作要缓慢轻柔,可先将置管侧肢体放在舒适位置,再慢慢改变体位。

休息时,选择合适的体位也很重要。一般建议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减少静脉压力,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要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防止影响血液循环。

五、了解紧急情况处理

尽管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但作为家属,了解一些紧急情况的初步处理方法也很有必要。如果发现导管意外脱出,不要惊慌,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穿刺点,保持5-10分钟,以达到止血目的,然后尽快通知医护人员。

若穿刺点出现大量出血,按压止血的同时,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紧张,因为情绪激动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出血。同时,迅速呼叫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处理。

此外,需特别注意:置管侧肢体避免测血压或输液,以防导管受压变形;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乏力,也可能是并发症信号,需及时反馈医护人员。日常可轻触敷料外层,若感觉穿刺点有异常波动或皮下气肿,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排查导管异常。深静脉置管后的24小时,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只要认真掌握这些护理要点,密切观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就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帮助患者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