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玲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13
840

母乳喂养是自然界赋予母亲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最佳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建议: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之后添加辅食并持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

母乳:最完美的婴儿食品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其成分会随着哺乳阶段动态调整,精准满足不同月龄婴儿的营养需求。初乳(产后5天内的乳汁)富含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和抗氧化物质,如同“第一剂疫苗”,帮助新生儿建立肠道菌群屏障,降低感染风险。成熟乳(产后14天后)则含有均衡的蛋白质、脂肪、乳糖及维生素,且含有母乳低聚糖(HMOs),能促进益生菌定植,减少过敏性疾病发生。

母乳喂养,不仅能降低婴儿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腹泻发病率,减少肥胖、1型糖尿病及白血病风险,也能帮助母亲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降低乳腺癌、卵巢癌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而且从社会价值来看,母乳喂养每年可减少全球医疗支出约3000亿美元,并减少37%的儿童死亡(WHO数据)。

科学喂养:从“按需哺乳”到“供需平衡”

1.哺乳姿势与含接技巧:正确的含乳是哺乳成功的关键。婴儿应张大嘴巴含住整个乳晕而不仅仅是乳头,确保有效吸吮。常见哺乳姿势包括摇篮式、侧卧式和橄榄球式,母亲可根据自身舒适度选择。哺乳时需观察婴儿是否出现“节律性吸吮-吞咽-呼吸”模式,避免乳头皲裂或乳汁淤积。

2.哺乳频率与时长:新生儿通常每天需哺乳8~12次,单侧乳房每次哺乳10~15分钟。按需哺乳比严格按时更有利于乳汁分泌,当婴儿出现张嘴找乳、吮吸手指等信号时应及时响应。随着月龄增长,哺乳间隔会逐渐延长至3~4小时一次。

3.乳汁分泌的生理机制:乳汁分泌遵循“供需平衡”原则。产后72小时内,催乳素刺激泌乳细胞产奶;频繁有效的吸吮会促进催乳素和催产素释放,形成良性循环。若乳汁不足,可通过增加哺乳次数、保证母亲休息与水分摄入、避免母婴分离等方式改善。

常见挑战与应对策略

1.乳头疼痛与皲裂:原因多为含乳不当或婴儿口腔结构异常(如舌系带过短)。建议在哺乳后涂抹纯羊脂膏保湿,暂用乳头保护罩缓解疼痛。若持续不愈需排查感染或咨询哺乳顾问。

2.乳汁不足的误区与对策:多数“母乳不足”实为喂养不当。需排除因母婴分离、使用奶瓶导致的乳头混淆。可尝试增加肌肤接触、延长哺乳时间,必要时结合催乳师按摩或中药调理。切勿轻易放弃母乳喂养。

3.乳腺炎与乳汁淤积:乳汁排出不畅可能引发乳腺炎。建议冷敷减轻肿胀,继续哺乳或手挤奶疏通乳腺管。发热超过38.5℃或乳房化脓时需及时就医。

4.宝宝吐奶和呛奶:喂奶时控制奶流速度,避免宝宝吃得过急。可以使用手指轻轻按压乳晕,减缓奶流。喂奶后将宝宝竖直抱起,轻轻拍打背部,帮助宝宝排出胃内空气,减少吐奶和呛奶的风险。确保喂奶姿势正确,使宝宝的头和身体保持适当的角度,有助于减少吞咽空气,预防吐奶。密切关注宝宝吃奶时的表现,如表情、吞咽动作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避免宝宝因不适而吐奶或呛奶。

构建母乳喂养支持系统

母乳喂养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社会与医疗机构的协同支持。父亲应参与育儿分工,协助处理夜间喂奶、安抚婴儿等工作;社区可提供哺乳室、冰包租赁等便利设施;医疗机构需加强产后母乳喂养指导,避免过早引入奶瓶。

结语

母乳喂养是一场需要知识、耐心与信念的旅程。它不仅是婴儿的“第一口粮”,更是母亲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纽带。面对挑战时,请记住:每一次哺乳都在为宝宝的未来注入免疫力与安全感,而社会各界的支持能让这份自然馈赠延续得更久、更温暖。让我们共同守护生命最初的美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