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就是我们身体内的“动力泵”,和我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然而有种隐形的健康杀手,却经常会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无症状心肌缺血。很多人觉得没症状就等于没病,特别是心脏没有出现胸闷、胸痛等典型症状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的心血管健康无恙。那么事实情况真是如此吗?接下来让我带您详细了解无症状心肌缺血,了解它的真面目,学会识别潜在信号。
什么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无症状心肌缺血也被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冠心病,指的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但患者并未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理状态,其本质和有症状的心肌缺血相同,都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血管痉挛等,导致心肌血液灌注减少,难以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此种无症状并非绝对,少数患者可能仅仅表现为轻微的乏力、气短等非特异性表现,极易被忽略。虽然无症状心肌缺血表现为无痛等,但是同样会给心肌细胞带来巨大损害,长期反复发作者可能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脏扩大,甚至增加心律失常、猝死的风险。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好发于哪些人群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会损伤神经,尤其是心脏自主神经,导致痛觉传导迟钝,缺血时难以察觉症状,因而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2.老年人: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同时痛觉阈值也会因此而增高,在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情况下,心肌缺血的症状信号易被掩盖;3.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此类患者同样是高危人群,血压血脂异常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加缺血风险。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是什么样的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具有隐匿性和反复性,其发作频率往往高于有症状的心肌缺血,并不少见。人群中大约有5%的心肌缺血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心肌梗死后,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
无症状心肌缺血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出现,包括我们日常外出、休息或睡眠时,每次发作都会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不等,部分患者甚至在心肌耗氧量增加时也无明显不适。结合相关临床研究来看,几乎半数冠心病患者都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尤其在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生率可达70%以上,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电图可显示ST段压低等缺血性改变,但患者自身毫无察觉。
整体而言,在目前已知的冠心病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总体发作次数大约是有胸痛症状的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的四倍。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危害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危害具有相当显著的隐蔽性与严重性,虽然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但是却会给心肌细胞带来持续损害,导致心肌逐渐纤维化、心脏扩大,进而削弱心脏泵血功能,引发心力衰竭。除此以外,无症状心肌缺血有可能突然加重,其本身不可控,很有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导致猝死,特别是对于长期忽视病情的患者,风险更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外在症状,患者往往延误诊治,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持续进展,血管狭窄程度不断加重,后续治疗难度和复发风险也大幅提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可预防血栓、稳定斑块、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梗风险,适合病情较轻或基础病多不耐受手术者。
2.介入治疗:借由导管完成对狭窄冠脉行球囊扩张,同时植入支架,以此来快速解除血管梗阻,恢复心肌血流,适用于冠脉严重狭窄患者。
3.冠脉搭桥:取自身血管搭建“桥梁”,绕过狭窄冠脉段供血,适合多支血管病变、复杂冠脉狭窄者,能较彻底改善心肌缺血。
综上,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危害相当显著,严重时可能致残致死,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给予足够重视,并及时、规范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