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4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实施的核心区域,患者在此接受关乎生命健康的医疗干预。然而,手术过程会使人体的天然防御屏障暂时受损,为微生物入侵创造机会。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常见且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无菌技术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操作和管理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室环境及手术相关物品中的微生物数量,从而有效降低手术感染风险,是保障手术安全、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所在。
手术室无菌技术的关键环节
首先,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
外科手消毒:手术人员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是预防手术感染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外科洗手方法需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特定顺序刷洗双手及手臂,时间不少于 3 分钟。目前,更多采用免冲洗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其杀菌效果好、作用快速且使用方便。手消毒后,双手应保持在胸前,避免触碰未消毒物品。
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时,要确保手术衣的无菌面不被污染。穿上手术衣后,由器械护士协助系好衣带。戴无菌手套时,采用无接触式戴手套法,可减少手套被污染的机会。穿好手术衣、戴好手套后,不可触摸非无菌物品,保持双手在肩以下、腰以上、两侧腋前线之间。
其次,手术器械与物品的无菌处理。
消毒与灭菌:手术器械和物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根据器械的材质、结构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耐高温、耐湿的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如金属器械等;不耐热、不耐湿的器械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等。
无菌物品的储存与管理:消毒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应存放在专门的无菌物品存放间,存放间应保持清洁、干燥,温度和湿度适宜。无菌物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晰,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使用无菌物品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手术室无菌技术的操作规范
首先,无菌操作原则。
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手术过程中,明确划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手术台及器械台的台面、手术人员的无菌手术衣及手套、无菌物品等属于无菌区;手术人员的背部、腰部以下、肩部以上、手术台边缘以下等属于非无菌区。非无菌物品不可触及无菌区,无菌物品一旦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保持无菌物品的无菌状态:无菌物品在使用前应保持包装完好,一旦打开,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或镊子,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无菌物品使用后,应及时清理,避免与非无菌物品混放。
避免交叉污染:手术过程中,要避免不同手术部位、不同患者之间的交叉污染。更换手术器械和敷料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对于感染手术,应采取特殊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扩散。
其次,无菌操作要点。
器械传递:器械护士应准确、及时地向手术医生传递器械。传递器械时,应将器械的手柄递给医生,避免器械尖端触碰非无菌物品。手术医生使用完器械后,应及时将器械放回器械台,由器械护士进行整理和清洁。
切口保护:在切开皮肤前,应使用无菌巾或切口保护膜对切口周围皮肤进行保护,减少皮肤表面微生物对手术切口的污染。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切口保护物的完整性,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
缝合与包扎:手术缝合时,要使用无菌缝线,并注意缝线的张力和缝合的间距。缝合后,用无菌敷料对切口进行包扎,包扎要牢固、整齐,避免敷料脱落。
结论
手术室无菌技术作为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如同一位隐形却无比重要的卫士,时刻守护着患者的健康。从手术人员的细致准备,到手术器械、物品的严格消毒灭菌,再到手术室环境的精心维护,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预防手术感染的坚固防线。尽管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人为、环境及技术变革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加强培训教育、强化质量管理与监督以及持续改进创新等有效应对措施,能够确保无菌技术的严格执行。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