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腰突能不能根治?” 这是骨科门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常问的问题。有人说 “推拿能把突出的椎间盘按回去”,也有人因反复发作而认为 “得了就一辈子好不了”。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的 “根治” 问题,需要从疾病本质和治疗目标两方面科学看待。
一、先搞懂:腰椎间盘为何会 “突出”
腰椎间盘类似 “弹性软垫”,由外层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组成,起到缓冲脊柱压力、维持活动度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纤维环会逐渐老化退变,就像轮胎用久了会出现裂纹;长期弯腰负重、久坐不动等习惯,会加速纤维环磨损。当纤维环破裂,内部的髓核就可能从裂口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根,引发腰痛、腿麻等症状 —— 这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需要明确的是,纤维环的退变是不可逆的。就像老化的轮胎无法恢复到全新状态,破裂的纤维环也很难完全修复。这也是 “根治” 一词在腰突治疗中争议较大的核心原因。
二、不同治疗方式的 “真实效果”
1. 保守治疗:缓解症状而非消除突出
80%~90% 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控制症状,包括卧床休息、药物镇痛、物理治疗等。例如,急性期使用甘露醇减轻神经根水肿,能快速缓解疼痛;牵引治疗可暂时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对髓核的压迫。但这些方法无法让突出的髓核 “回位”,纤维环的裂口也不会愈合。临床数据显示,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中,约 30% 会在 1~2 年内因劳累、受凉等因素复发。
2. 手术治疗:切除突出物,但不能阻止退变
对于严重压迫神经(如出现肌肉无力、大小便障碍)的患者,手术是必要选择。常见的髓核摘除术能直接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解除神经压迫。但手术并未修复纤维环的裂口,剩余的髓核仍可能再次突出。统计显示,术后 5 年的复发率约为 5%~10%,且手术创伤可能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加速邻近椎间盘的退变。
更先进的椎间孔镜手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但本质仍是 “切除突出物”,而非让椎间盘 “恢复如初”。因此,手术的目标是 “解除症状”,而非 “根治退变”。
三、为何 “根治” 如此困难?
1. 椎间盘的 “不可再生” 特性
髓核和纤维环细胞的再生能力极弱,一旦损伤很难自我修复。就像牙齿蛀洞需要补牙,椎间盘的损伤却没有类似的 “修补材料”—— 目前的医学技术还无法让退变的椎间盘恢复到年轻健康的状态。
2. 腰椎的 “持续使用” 属性
腰椎是人体负重最大的脊柱节段,即使治疗后症状缓解,日常行走、弯腰、转身等动作仍会对椎间盘产生压力。就像磨损的轴承,即使暂时润滑保养,长期使用仍可能再次出现问题。
3. 病因的 “复杂性”
除了椎间盘自身退变,腰椎稳定性下降、肌肉力量薄弱、骨盆倾斜等因素都会影响腰突的康复。即使手术切除了突出物,若不改善久坐、弯腰驼背等习惯,邻近节段的椎间盘仍可能发生新的突出。
四、科学认知:治疗的核心目标是 “功能恢复”
医学上更提倡用 “临床治愈” 替代 “根治” 的说法。所谓 “临床治愈”,是指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缓解,患者能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例如: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从急性期的 7~10 分降至 0~2 分;
能完成弯腰、久坐、行走等日常动作而无明显不适;
下肢肌力恢复正常,不影响上下楼梯、提重物等活动。
数据显示,通过规范治疗和康复训练,约 70% 的患者能达到临床治愈状态,且长期保持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椎间盘的退变停止,而是身体适应了退变状态,通过脊柱周围肌肉的代偿作用,实现了功能平衡。
五、结语
腰椎间盘突出就像腰椎的 “退行性改变”,如同白发和皱纹,是人体衰老的自然过程之一。追求 “根治” 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治疗和健康管理,实现 “症状消失、功能正常、生活不受限” 的目标。与其纠结 “能不能根治”,不如学会与腰椎 “和平共处”—— 毕竟,能正常工作、散步、陪伴家人,才是疾病治疗的最终意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