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因气流受限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据统计,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患者总数接近1亿。但目前公众对此疾病的认知率不足1%,许多患者因忽视早期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将结合临床指南与生活实践,为慢阻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的护理建议,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
一、慢阻肺的“隐形威胁”:为何需警惕?
慢阻肺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堪称“沉默的杀手”,已成为第三大致死病因。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随着病情进展,若得不到规范有效的治疗,便会经历“慢阻肺-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呼吸衰竭”四部曲,甚至危及生命。
二、日常护理,从生活细节入手
1.戒烟与远离污染:阻断疾病“加速器”
吸烟是慢阻肺的首要病因,二手烟、油烟、雾霾等同样危害肺部健康,建议:立即戒烟,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咨询戒烟门诊。厨房安装强力抽油烟机,避免二手烟,避免室内燃烧柴草、煤炭等。
2.肺功能锻炼:重建肺部“活力泵”
通过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训练器抗阻训练、吹气球等,坚持锻炼呼吸肌,可增强膈肌力量,改善肺功能。
腹式呼吸:仰卧或半卧,双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缓慢收缩。
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比吸气长2-3倍,可缓解呼吸困难。
3.饮食调理:吃对食物,增强“肺动力”
慢阻肺患者因呼吸消耗大,需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推荐食物:鸡蛋、牛奶、鱼肉、豆类、新鲜蔬果(如梨、银耳)。
禁忌食物:辛辣、油腻、易产气食物(如碳酸饮料、油炸食品)。
4.运动康复:适度活动,提升耐力
根据肺功能分级,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
轻度患者:选择快走、太极拳、呼吸操、八段锦等。
重度患者:选择体位改变,床上、床边主被动肢体锻炼、床边坐立训练等。
注意事项:运动时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避免过度疲劳,具体锻炼频次和时间应根据个人耐受度量力而行。
5.心理支持及睡眠管理: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慢阻肺患者常因病程长、呼吸困难等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属需倾听患者诉求,鼓励参与社交活动。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慢阻肺患者常因夜间低氧血症或咳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建议:睡觉时采用半卧位,可减少膈肌上抬,缓解呼吸困难;侧卧位时,在背部垫枕头,可防止仰卧位加重气道阻塞。保持卧室温度18-22℃,湿度50%-60%(可使用加湿器);避免睡前饮用咖啡、浓茶,减少夜间尿频。
6.长期管理: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
坚持长期家庭氧疗,持续低流量吸氧,每天至少15小时,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遵医嘱规范用药,吸入剂吸药要领:一呼:吸药前轻轻地彻底呼气;二吸:双唇包住吸嘴,均匀用力深吸气;三屏:屏气10秒;四呼:缓慢均匀呼吸;五漱口:吸药结束后用清水深漱咽部3次。
定期复查: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急性加重期应对:家庭护理“急救包”
若患者出现咳嗽加重、痰量增多、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体位:协助患者坐位或半卧位,减少膈肌压迫,改善呼吸效率。
促进排痰:鼓励患者咳嗽排痰,若不易咳出,家属可轻拍背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氧疗管理:流量控制在1-2L/min,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药物缓解:遵医嘱增加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的使用剂量,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及时就医: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必要时需呼吸机支持。
结语
虽然慢阻肺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科学护理与长期管理,患者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通过戒烟、肺功能锻炼、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理支持,这“五把钥匙”能助患者打开呼吸自由之门。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肺部健康,让每一次呼吸都更加顺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