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朋友们和小朋友们,你们吃过蚕豆吗?蚕豆酥酥脆脆的,是很常见的小零食。新鲜的蚕豆也可以拿来搭配各种肉类烹饪成美味的菜肴。可是你们听说过蚕豆病吗?在儿科门诊就诊时,是不是也有医生问过你们:孩子有没有蚕豆病?你们是怎么回答的?通过这篇文章,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疾病。
蚕豆是人类栽培的最古老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广泛被人们作为日常食材。有一部分人食用蚕豆后会引起蚕豆病。这是什么原因呢?蚕豆症的正式医学名称为葡萄糖-六-磷酸盐脱氢酶缺乏症(简称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蚕豆病是由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导致G-6-PD缺乏而引起的,是G-6-PD缺乏症的一种类型。其中,蚕豆病分为轻、中、重3种类型。在我国,此病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云南、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四川、江西、贵州等地区发病率均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最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
蚕豆病常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季节。绝大多数病例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蚕豆病起病急剧,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时,最长者可相隔9天。潜伏期的长短与症状的轻重无关。蚕豆病的贫血程度和症状大多很严重。症状有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畏寒、发热、头晕、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巩膜轻度黄染,尿。严重病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
在治疗方面,蚕豆病的病程具自限性,非发作时无需特殊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停用蚕豆类食物、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药物治疗、输血治疗等。多数患者停止食用蚕豆并去除诱因后,可自行恢复,极少数会出现严重的急性溶血事件。预防蚕豆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避免接触引发疾病的药物或食物,尤其是对于蚕豆病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同时,为可能患有蚕豆病的新生儿进行筛查也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目前,蚕豆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研究表明基因技术可能为治疗蚕豆病提供新的希望,但相关疗法仍处于实验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一些新的药物和干预措施也在不断地进行临床试验,为蚕豆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蚕豆病患者要注意几件事,包括避免吃蚕豆,,受伤时不要使用含龙胆紫的消毒水,例如紫药水,以及有病时不可以自行服用药物,应该请教医师或药师。看病吃药前,也要先告知医师或药师,自己患有蚕豆病的特殊病史。
我们在这里给大家详细列举了一下蚕豆病患者日常不能随意使用的食物和药物:1、严格禁止使用的药物有乙酰苯胺、美蓝、硝咪唑、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苯肼、伯氨喹啉、扑疟喹、戊胺喹、磺胺、乙酰磺胺、磺胺吡啶、噻唑酮、甲苯胺蓝、SMZ、TNT等。2、需要慎用的药物有扑热息痛、非那西丁、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安坦、维生素C、维生素K、氯霉素、链霉素、异烟肼、磺胺嘧啶、磺胺胍、磺胺异恶唑、氯喹、秋水仙碱、苯海拉明、左旋多巴、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乙胺嘧啶、奎尼丁、奎宁、SM、TMP、优降糖等。3、必须禁用的中药及成品有:薄荷、樟脑、萘酚、川楝、牛黄粉、腊梅花、熊胆、珍珠末、金银花、牛黄、开口茶、七厘散、婴儿素、牛黄解毒丸、保婴丹。生活中避免接触跌打酒、紫药水、万金油或红花油等物品。
以上详细提到的药物,家长朋友们可以打印制作成蚕豆病备忘录小卡片,以便提醒自己不要误服或者给孩子误用。比较多见的情况是,家中有小朋友发热时,有些家长不知道蚕豆病的用药禁忌,给孩子使用了不当的退热药物,诱发急性溶血表现。在接触诱发因素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如果孩子出现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腹痛等症状,并伴有小便呈酱油样、浓茶样时,有可能是蚕豆病发作,建议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