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临床综合征。当心脏无法有效泵血,维持身体正常循环时,就会出现心衰。而容量管理在心血管心衰的治疗与护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心血管心衰容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一、对容量管理认知不足
许多心衰患者及其家属,甚至部分基层医护人员,对容量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他们可能单纯认为,心衰治疗只需按时服药,忽视了日常饮水量、体重变化等关键因素对病情的影响。没有意识到,过多摄入水分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体内液体潴留,诱发或加重心衰症状;而忽视体重监测,就无法及时发现体内液体的异常增加,错过早期干预的时机。
对策:加强心衰容量管理知识的科普宣传至关重要。医院和社区可定期组织健康讲座,由专业医生讲解容量管理的原理、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同时,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短视频等,通过多种渠道传播。鼓励患者和家属主动学习,记录每日饮水量、尿量和体重变化,养成定期复诊的习惯,及时与医生沟通身体状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二、液体摄入控制不当
心衰患者需要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但在实际生活中,患者很难准确把握“度”。部分患者因担心喝水少会导致血液黏稠,增加血栓风险,或难以忍受口渴,过度饮水;还有些患者在食用汤类、粥类等含水量高的食物时,没有将其计入每日总饮水量,导致液体摄入超标。相反,也有患者矫枉过正,过度限制饮水,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同样影响心脏功能。
对策: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心衰严重程度、尿量、肾功能等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每日液体摄入目标,一般建议轻度心衰患者每日饮水量控制在 1500 - 2000ml,重度心衰患者控制在 1000 - 1500ml。患者可以使用有刻度的水杯,精确记录饮水量;在饮食方面,减少汤、粥等含水量高食物的摄入,多选择含水量低的固体食物。同时,学会判断自己是否口渴,避免因习惯性饮水导致摄入过多。若出现口唇干燥、尿量减少、头晕等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液体摄入方案。
三、利尿剂使用不规范
利尿剂是心衰容量管理的常用药物,通过促进排尿,减少体内多余液体,减轻心脏负担。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部分患者自行增减利尿剂剂量,症状稍有缓解就停药,或症状加重时盲目加大剂量;还有些患者对利尿剂的副作用认识不足,长期使用后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问题,影响药物疗效和身体健康。
对策: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说明利尿剂的使用方法、剂量、疗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调整。定期复查电解质,如血钾、血钠等指标,一般建议服用利尿剂的患者每周至少检测一次电解质。若出现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应立即就医。此外,患者在服用利尿剂期间,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等,但补钾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补钾过量。
四、忽视监测与评估
有效的监测与评估是心衰容量管理的关键环节,但实际中常被忽视。患者没有养成每日定时称重的习惯,无法通过体重变化及时发现体内液体潴留;也不关注自己的呼吸频率、水肿程度等症状变化,等到病情加重才就医。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若没有定期对患者的心功能、容量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就难以调整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策:患者应每天清晨起床后,排空膀胱,穿着相似的衣物称重,并记录体重数据。若体重在短时间内(如 1 - 2 天)增加超过 1 - 2kg,很可能提示体内液体潴留,需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密切观察自己的呼吸是否顺畅、下肢是否水肿加重、活动耐力是否下降等症状。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 BNP 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如心脏超声),综合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和容量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容量管理的有效性。
心衰的容量管理是一场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持久战”。只有充分认识常见问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