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丽  单位:临沂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2
9

“医生,生完孩子后,下腹一直有坠胀感,这正常吗?”“医生,我只是打个喷嚏,就漏尿了,这正常吗?”……相信绝大多数产后妈妈都会产生这个困扰,从身材走样,到腹坠、漏尿,产后身体发出的每个“信号”均不容忽视。可面对各种各样的康复手段,各式各样的科普文章,使得很多孕妈妈陷入“器械依赖过度”“盲目跟风”等误区,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使身体雪上加霜。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认识一些产后妈妈易陷入哪些误区,揭秘产后盆底肌修复的正确方法。

误区一:无任何症状,无需做盆底肌修复

不少妈妈觉得做完42天月子,就无需做盆底肌修复了,但这种想法存在明显的错误。一些新妈妈可能暂时无症状,或认为长距离行走出现腰痛、不适等问题均属于正常现象,但其实,腹直肌分离、盆底功能紊乱可能早已悄悄找上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腰背痛、漏尿、子宫脱垂等问题就会冒出来。有研究指出,分娩是盆底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若未及时加以修复,极难自愈。因此,建议新妈妈们产后要加强对盆底肌修复工作的重视,尽早预防、治疗。要知道,产后42天到6个月可是“康复黄金期”!

误区二:瘦身优先级高于盆底修复

绝大多数新妈妈面对分娩后松弛的皮肤与大肚腩,均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不少新妈妈会将瘦身当作产后恢复的“终极目标”。但殊不知,过早开展腹部塑形极易为自身带来二次伤害。首先,对于腹直肌分离的新妈妈,经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方式对腹直肌进行锻炼,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还会使腹直肌分离程度加剧。其次,盆底肌经妊娠、分娩影响,产后初期尚未彻底恢复,高强度的腹肌训练,会造成腹压升高,对于盆底肌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因此,对于新妈妈而言,正确的次序应该为“先修复”“后塑形”,经由测定盆底肌力分级,对于I-Ⅱ级肌力者,采取低强度核心训练搭配呼吸训练的方式展开训练,对于Ⅲ级及以上的患者,在前者基础上展开系统化塑形。

误区三:漏尿可自愈

拖延治疗可是会付出沉重代价的。产后6个月是修复盆底肌的“黄金阶段”,但有研究调查发现,盆底肌完成自愈率<15%。国际尿控协会研究发现,轻度压力性尿失禁如果不治疗,5年内有47%的概率进展成中度。因此,对于新妈妈而言,若伴随偶发漏尿现象,建议及时做康复训练,别等到问题变严重靠手术解决。

误区四:盆底修复仅是顺产产妇做,剖宫产产妇无需做

很多妈妈认为只有顺产会造成盆底受损,剖宫产就不用做盆底修复,这其实是误区!要知道妊娠时,随着胎儿增大,盆底承托的重量也会持续增加,不管是剖宫产还是顺产,盆底均会受损,且损伤程度相当。另外剖宫产虽然可在一定限度上保护盆底,但其存在后遗症,如感染、子宫疤痕修复不良等,这也会使新妈妈产生痛苦。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生娃,均要做盆底修复。

误区五:二胎后统一修复

别想着“生完二胎再统一做盆底康复”啦!盆底肌肉如同一张吊床,妊娠时胎儿会逐渐将其撑大,因此,妊娠阶段盆底肌松弛就已经开始了,不管顺产还是剖宫产都躲不掉。因此,产后得及时恢复这张“吊床”的弹性,身体可不会乖乖等你生二胎。

误区六:只有产后女性才需做盆底修复

盆底损伤可不是产妇的“专属”!长时间肥胖、久坐、干重体力活或慢性咳嗽,均会使盆底肌“超负荷工作”。中老年女性如果产生下腹坠胀、咳嗽漏尿等现象,需警惕盆底功能悄悄衰退。

误区七:自我锻炼就足够了

盆底肌修复中若训练方法错了反而会适得其反!若已经出现性交痛、脱垂、漏尿等问题,记得找专业医生,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等疗法,量身定制康复方案,以保证修复效果。

误区八:年纪大了,盆底修复没有用了

盆底肌修复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临床上70多岁的阿姨通过规范、科学地训练治疗,漏尿问题都能得到明显改善。年龄从来不是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才是关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