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高发,成为老年患者的常见病症。该病症不仅引发疼痛,影响老年人行动,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那么,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如何治疗呢?
疾病发病机理:脆弱骨骼的连锁反应
骨质疏松症可被视作一场“静默的骨骼危机”。在正常状态下,骨骼结构紧密有序,宛如稳固的建筑框架,富有支撑力且活力充沛。不过,伴随年龄增长,体内激素失衡(如女性绝经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致使骨质加速流失,原本致密的骨骼架构逐渐疏松脆弱,犹如遭虫蚁侵蚀的朽木,稍受外力便可能折断。脊柱作为人体的主要承重结构,若骨质疏松程度加深,椎骨易受压发生形变,进而诱发骨折。
个性化治疗策略:定制化康复途径
1.保守疗法:温和调理的首选方案
首先,卧床静养与体位校正。针对骨折轻微、身体不耐受手术的患者,卧床静养为基本治疗。常需严格卧床6-8周,期间维持正确体位,如仰卧时腰部垫薄枕,借助身体重力校正体位,促进骨折复位,但长期卧床易致褥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故需家属悉心照料,定期为患者翻身、叩背,帮助其活动肢体。
其次,药物治疗。保守疗法中,药物干预至关重要。一方面,使用镇痛药物能显著缓解患者痛感,改善其生活舒适度。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轻中度疼痛有较好疗效。另一方面,抗骨质疏松治疗极为关键,通过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能为骨骼重建提供必要“原料”,碳酸钙D3片便是常用补充剂之一。此外,采用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有助于减少骨量丢失,促进骨折愈合及预防二次骨折。
2.微创手术治疗:创伤轻微、康复迅速的新兴方案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目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流微创术式。手术时,首先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医生经皮肤做微小切口,随后将特制穿刺针精准刺入骨折椎体。
PVP:直接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通过强化椎体结构、稳定骨折区域实现快速止痛效果;
PKP:先在椎体内置入球囊并扩张以恢复椎体正常高度,再注入骨水泥,相比PVP更能有效重塑椎体形态、改善脊柱畸形。
这类手术切口仅数毫米,具有创伤极小、起效迅速的特点:术后患者疼痛即刻大幅减轻,通常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显著降低了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风险,极大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其微创优势与快速康复特性,使其成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优先选择。
3.开放手术治疗:应对复杂骨折的有效手段
若患者骨折情况复杂,如椎体严重塌陷、脊柱稳定性丧失,或伴有神经损伤引发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往往需行开放手术。内固定融合术作为常见的开放手术,术中医生会切开皮肤以暴露骨折处,运用椎弓根螺钉、棒等内固定装置固定骨折椎体,恢复脊柱稳定性,并行受损神经减压与修复处理。必要时,还会植入骨块或人工椎体以促进椎体融合,加速骨折愈合。但需注意,开放手术创伤较大、风险偏高且恢复周期长,因此患者及家属需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并给予耐心细致的护理。
治疗后的康复与预防:筑牢骨骼健康防线
无论选取何种治疗手段,康复训练及预防骨折复发均不容忽视。治疗结束后,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有序开展康复锻炼。初期可进行基础的腰背肌功能训练,如五点支撑法、小燕飞等动作,以增强腰背肌群力量,稳固脊柱结构。后期依据身体恢复状况,可适度增加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活动。对于骨折预防而言,除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亦需调整生活习惯,保证每日充足日晒,助力维生素D合成;饮食应均衡搭配,多摄入牛奶、豆制品及鱼虾等高钙高蛋白食物。此外,要重视家居环境安全,降低跌倒概率,例如在卫生间加装扶手、保持地面无水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