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恭喜你拥有一个可爱的宝宝!但在喂奶、哄睡、换尿布的忙碌中,手腕突然传来一阵刺痛,抱着孩子手腕处的无力感,让你担心抱不稳孩子导致意外的跌落,这很可能就是常见的“妈妈手”,医学上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今天让我们来认识它并成功摆脱它,轻松育儿。
为何新手妈妈易中招
“妈妈手”本质上是你手腕部位(桡骨茎突处)两根控制拇指活动的肌腱(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发生了炎症和肿胀。它们被包裹在一个狭窄的“隧道”(腱鞘)里,肿胀会让肌腱在隧道里活动受阻,摩擦加剧,引发疼痛。主要原因包括:
高频重复动作:喂奶时托住宝宝头颈、换尿布、频繁抱哄,这些动作都高度依赖拇指和手腕发力。
激素影响:孕期松弛素分泌增加,使韧带、关节更松弛,产后尚未完全恢复,手腕稳定性下降,肌腱更易劳损。
肌肉力量不足:新手妈妈手臂、手腕肌肉可能尚未适应突然增加的繁重任务。
抱姿不当:未用手臂和身体力量分散压力,长时间用手腕或虎口承重。
如何识别
典型疼痛:手腕外侧靠近拇指根部(桡骨茎突处)疼痛、压痛,可能向上蔓延至前臂或向下至拇指。
活动受限:做拧毛巾、握拳、提重物、用拇指发力(如按手机)、甚至抱孩子时疼痛明显加剧。
局部肿胀/僵硬:手腕外侧可能轻微肿胀、发热,晨起或长时间不动后感觉僵硬。
“弹响”感:严重时活动手腕或拇指可能感觉或听到肌腱在“隧道”里卡顿的弹响。
真实案例:蔡女士产后1个月,每次抱宝宝不到5分钟,右手腕外侧就疼得钻心,连水杯都端不稳。医生检查发现桡骨茎突处明显压痛,Finkelstein试验(拇指握拳并向小指侧弯曲手腕)诱发剧痛,B超提示伸肌腱鞘明显增厚,纤维组织增生,确诊“妈妈手”。
科学应对方法
1.休息是根本(但最难做到)
减少患手活动:避免引发疼痛的动作,尤其是拇指用力和手腕侧弯。
寻求帮助:让家人多分担抱孩子、换尿布、提重物等任务。不要强忍疼痛。
调整抱姿:抱孩子时用手臂承重,手掌托住宝宝臀部/背部,避免手腕过度弯曲和拇指承重。使用哺乳枕减轻手臂负担。
2.佩戴护具(腕托/拇指支具)
选择专业的妈妈手护腕,能有效限制拇指和手腕活动,让肌腱充分休息,促进炎症消退。尤其在夜间和需要用手时佩戴非常重要。
3.科学康复锻炼(请在疼痛缓解或医生指导下进行)
轻柔牵拉:手臂伸直,掌心向下,用另一只手轻轻向下压手背,感受手腕背侧拉伸。手臂伸直,掌心向上,用另一只手轻轻向下压手指,感受手腕前侧拉伸。轻柔地将拇指拉向其他四指方向并保持。每个动作轻柔维持15-30秒,每天2-3组。
肌力训练(无痛范围内):握力练习——轻轻挤压软球或毛巾卷,保持几秒后放松。腕部肌力——手肘放桌上,手握小哑铃(或水瓶),掌心向上做腕弯举,掌心向下做腕伸展。动作缓慢,重量从轻开始。
4.寻求专业帮助
物理治疗:可在疼痛科进行超声波、冲击波、激光等物理因子治疗消炎镇痛,并指导精准的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医生可能建议外用消炎止痛药膏(哺乳期需遵医嘱)。严重者,或可考虑局部注射治疗。手术治疗(极少数):保守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时,可考虑微创手术松解狭窄的腱鞘。
防患于未然
抱娃姿势再强调:用手臂和身体核心力量,手腕保持中立位。善用工具:哺乳枕、婴儿背带/腰凳、带滑轮的婴儿车都能减轻手腕负担。避免单侧用力:左右手交替抱娃、喂奶。
热身与放松:抱娃前活动手腕手指;喂奶后轻柔按摩前臂和手腕。强化锻炼:孕期和产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上肢和核心力量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