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剂型是药物应用的重要形式。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剂型主要有片剂、胶囊、注射剂与口服液体剂等。不同药物剂型其外观形态、服用方式、消化过程、适用病症、药效快慢、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因此,了解不同药物剂型的区别,对于合理用药、提高药物疗效有很大帮助。
要点1:外观形态与服用方式
药物片剂是最为常见的剂型之一,通常为扁平的药片形状。服用片剂较为方便,只需用温水送服即可。
胶囊则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装填在胶囊壳内,胶囊分为软胶囊和硬胶囊两种类型,软胶囊一般呈椭圆形状,硬胶囊多为圆筒状,也是温水送服,整粒吞服能避免药味不适,减少胃肠道刺激,保护胃肠道,利于药物吸收、增强药效。
注射剂是呈液体状态的剂型,需要借助注射器将药物直接注入人体肌肉或血管内,从而使药物能够快速发挥药效。这种给药方式无需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就能直接作用于相应组织,短时间内让药物达到较高浓度,但实际操作对专业要求高,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口服液是可以直接口服的一种药物剂型。其服用方法是检查剂量、摇匀、开瓶、口服、饮水等,若服药后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要点2:药物释放速度与吸收过程
患者服用片剂药物后,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先是药物发生崩解,随后逐渐释放出有效成分,再被胃肠道黏膜吸收,进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药物发挥药效的过程相对较长,一般至少需要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不同片剂的吸收时间各不相同。
服用胶囊后,胶囊壳会在胃肠道内破裂,释放出内部的药物,后续药物的吸收过程与片剂类似,但胶囊壳会对药物的释放速度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有些胶囊在胃内不会溶解,只有进入肠道后才会释放药物,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提高药物的利用效率。例如,肠溶胶囊就是为了加强对胃部的保护,防止药物被胃酸破坏,只有在肠道的碱性环境中才会释放药物,进而发挥药效并被人体吸收。
注射剂直接作用于人体组织并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药物能够快速发挥作用。例如,急救时注射肾上腺素可瞬间生效,但这类药剂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非常快,因此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及时补充,以维持药效。
口服液体剂的吸收路径为:经口腔、食管、胃等消化道吸收后进入血液。不同药物其吸收特性不同,水溶性药物易被吸收,而脂溶性药物则要与脂肪一起摄入方可被人体吸收。
要点3:适用病症与药物稳定性
当人体患有病情较轻的疾病或慢性疾病时,大多会选择服用片剂和胶囊剂型的药物,患者遵医嘱在家自行服用即可。例如,高血压、高血糖患者所服用的药物,大多是以片剂或胶囊为主,这类药物方便患者储存和携带,在常温下药物的稳定性较好。
而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则需要使用注射剂,这类药物使用后能够快速起效,例如存在严重感染的患者就需要使用注射剂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剂的稳定性相对较差,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储存,并且在开封后要尽快使用,以防污染或变质,否则可能会影响药效,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口服液剂型由于其具有口感适宜、剂量准确、服用方便、吸收快,也便于储存与携带等优势,特别适合吞咽困难的老年人和儿童患者,打开瓶盖后应一次性服完,否则容易感染或变质。
要点4: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片剂和胶囊是通过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的,用药后对人体局部的刺激相对较小。但是,有些片剂在服用后可能会引发胃肠道不适,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刺激可能会更明显。而如果胶囊使用不当,导致药物提前释放,则会影响药效。
注射剂是直接进入人体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容易导致局部出现疼痛、红肿等问题,患者还可能因此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使用注射剂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皮试和注射后全面监护,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