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宇  单位: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4408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外科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20%-30%,在高危人群中甚至可达到70%以上。这种看似“小事”的症状不仅会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舒适度,还可能引发伤口裂开、水电解质紊乱、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成本。今天将从麻醉方式的影响、高危人群的识别以及药物干预策略三个维度,带领大家全面分析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要点。

麻醉方式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关系

1.吸入麻醉剂

七氟烷、异氟烷等挥发性吸入麻醉药会刺激呕吐中枢,同时抑制胃肠道蠕动,双重作用增加了恶心呕吐的可能性。阿片类镇痛药也是重要诱因,如芬太尼等药物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会激活延髓呕吐中枢的阿片受体,并减慢胃肠排空速度,导致胃内容物滞留,进而引发恶心呕吐。

2.静脉麻醉

使用丙泊酚进行全身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可以显著减少PONV风险。丙泊酚具有一定的抗恶心作用,因此被广泛推荐用于PONV高风险患者。

3.区域麻醉

区域麻醉技术如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能显著降低PONV发生率。椎管内麻醉通过阻滞脊神经传导,不仅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还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尤其是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局部浸润麻醉因对全身生理功能影响极小,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也最低,但受限于手术范围,其应用场景相对有限。

术后恶心呕吐的高危人群特征

1.患者自身因素

性别是最显著的预测因子,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较高,PONV发生率是男性的2-3倍。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比老年人更易发生PONV,可能与神经发育和药物敏感性有关。既往有PONV或晕动病史的患者属于高风险人群,再发风险显著升高。

2.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类型显著影响PONV风险,尤其是耳鼻喉科、眼科(如斜视)、腹腔镜和妇产科手术,因操作刺激迷走神经,易引起呕吐。手术时长同样关键,每延长30分钟,PONV风险增加约6%。

3.麻醉相关因素

麻醉相关因素在高危人群识别中同样不可或缺。如前所述,使用吸入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物会增加风险,而术前未禁食或禁食时间不足导致的胃内容物残留、术中补液不足引起的脱水状态,也会提高术后恶心呕吐的可能性。

术后恶心呕吐的药物干预策略

针对术后恶心呕吐的药物干预应遵循“预防为主、分层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体化方案。

1.5-HT3受体拮抗剂

5-HT3受体拮抗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止吐药物,代表药物包括昂丹司琼、托烷司琼、帕洛诺司琼等。这类药物通过选择性阻断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HT3受体,抑制呕吐反射的传导。其抗吐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的预防性用药。帕洛诺司琼因半衰期长达40小时,单次给药即可提供长达72小时的有效保护,特别适合术后镇痛时间较长的患者。

2.NK-1受体拮抗剂

NK-1受体拮抗剂是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新型止吐药,如阿瑞匹坦、福沙匹坦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P物质与NK-1受体的结合,发挥中枢性止吐作用,与5-HT3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不同,二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效应。

3.传统止吐药物

传统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抗胆碱药)等仍在临床应用。甲氧氯普胺通过促进胃肠蠕动和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发挥作用,但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东莨菪碱经皮贴剂因使用方便、作用持久(72小时),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尤其适用于有晕动病史的患者,但可能引起口干、视物模糊等抗胆碱能副作用。

药物干预的时机选择同样重要。预防性用药应在手术结束前给予,此时药物能在恶心呕吐发生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挥最佳作用。对于高危人群,推荐采用多模式止吐方案,即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止吐药物,如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和地塞米松的三联方案,可显著提高预防成功率。对于术后已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应根据未使用的药物种类选择补救治疗药物,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类药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