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玲伟  单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4743

更年期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自然过渡阶段,伴随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性下降,常引发月经紊乱、潮热盗汗、失眠心悸、情绪波动、关节疼痛等身心症状。中医认为,更年期体质变化源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阴阳失衡。耳穴脐灸作为中医外治法的创新结合,通过耳穴精准调控与脐部深层温养,实现从症状缓解到体质改善的双重干预。

更年期体质的核心矛盾与中医解析

更年期综合征的核心矛盾在于“虚实夹杂”:肾精亏虚为本,肝郁气滞、心肾不交为标。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与生长发育,肾气衰退导致冲任失调,引发月经紊乱;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肝郁化火,表现为烦躁易怒;心主神明,肾水不足无法上济心火,导致失眠多梦。现代研究证实,耳穴与脐部均是人体全息反射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善激素水平波动。

耳穴:精准调控脏腑功能的“微型开关”

通过点刺特定穴位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通经活络、泻热解毒、调和气血的目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常因气血不畅、肝火旺盛等出现各种症状,穴位放血可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改善相关症状。一般每穴出血量约5-10滴,每周1-2次。

1.准备阶段

操作前需备齐一次性三棱针、消毒干棉球、镊子、碘伏、治疗盘等物品,确保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协助患者取舒适且便于操作的体位,如坐位或卧位。

2.选穴消毒

依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遵循中医理论准确选穴定位,如耳尖、心穴、结节内、结节外等,并用记号笔或甲紫标记。接着用碘伏对施术部位由内向外环形消毒,范围直径约5-10厘米,待其自然干燥。

3.放血操作

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0.1-0.3厘米深,随即迅速出针,或轻挤针孔周围以促使出血。出血量需根据病情、体质和穴位综合判断,一般数滴至数毫升,病情重、体质强者可适当多放,病情轻、体质弱者则少放。出血达到预期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并观察局部有无异常出血。

4.术后跟进

记录操作时间、穴位、出血量及患者反应,以利观察疗效、调整方案。

脐灸:温养先天之本的“能量补给站”

脐灸是脐部隔药灸,利用肚脐肤薄、药气吸收快的特点,借艾火热力使药气透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防病健体且药效不经肝代谢、毒副反应小,能通五脏六腑、联络脉络。

1.准备阶段

备齐艾绒、艾炷、药末(遵医嘱,如麝香等)、酒精棉球、镊子、防风打火机、弯盘,清洁环境并保暖。患者仰卧,暴露脐部,检查皮肤,用温水清洁,去污去油。

2.前期处理与放药

太极揉腹、八卦点穴:让患者取仰卧位,舒适且充分暴露穴位的体位,腹部八卦则以脐部为中心,按照八卦方位分布穴位。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耐受程度调整点穴力度。体质强壮、病情较重者,力度可适当大些;体质虚弱、老年人、小儿等,力度宜轻。

3.施灸过程

将遵医嘱调配的药末适量放入脐中,轻轻填平。 捏艾绒成圆锥形艾炷,放于药物或介质上,用火枪从底部点燃,均匀燃烧。患者觉烫则移动或调整高度。艾炷燃至剩余约1/4,患者感觉温热舒适时,用镊子取残炷换新,每次灸3-5壮。

4.灸后工作

灸完用干洁敷贴封闭脐部,让患者休息,避免立即洗澡、吹冷风,勿食生冷,注意保暖。做好治疗记录,含日期、患者反应、施灸壮数,以便调整方案。

耳穴脐灸联用的协同效应

耳穴侧重“调标”,通过神经反射快速缓解潮热、失眠等急性症状;脐灸侧重“固本”,从根源改善肾气亏虚、冲任失调的体质基础。二者联用形成“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立体干预模式。

更年期体质改善的长期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养:增加豆制品、亚麻籽等植物雌激素摄入;减少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运动处方:每周3次八段锦或太极拳,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情志调节:参与正念冥想课程,降低焦虑评分。

2.定期体质评估

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中医体质辨识,结合舌象、脉象、症状评分量表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若出现“阴虚火旺”倾向,需暂停脐灸,改用耳穴贴压配合滋阴方剂。

对于更年期女性而言,耳穴脐灸疗法不仅是症状的“灭火器”,更是体质的“重塑师”,帮助她们以更平和的状态迎接人生新阶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