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东新会,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陈皮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药材分“陈皮”和“广陈皮”。新会陈皮又称新会皮、大红柑皮、冈州红皮等。广陈皮是陈皮中的佳品,而新会陈皮又是其中的上品,堪称一枝独秀。新会陈皮一直作为新会的特产在中医临床和药膳食疗方面受到重视。已成为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广东三宝之首及岭南八大保护中药品种之一,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道地产地之谜,新会陈皮独特之处
1.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新会陈皮不可复制的品质。新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属微丘平原区。地理条件独特:北有圭峰山脉,南有古兜山脉,东有牛枯岭山脉,环抱着银洲湖及其平原区。依山面湖,西江和潭江贯穿全境,其水系渗透全域,拥有虎跳门和崖门两大出海口,堪称珠三角的腹地。两江汇聚、三水融通、咸淡交融,形成以银洲湖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也就是民间流传能看到熊子塔的地方围田区。
新会的天马、梅江等村落保留700年种植传统,为陈皮的核心产区,土壤为三角洲沉积土的黏土田、泥骨田、砂泥田和南部滨海沉积的中轻咸田区,土地肥沃,土层深厚,但由于地下水位高,地力难以充分发挥,这虽是一个不利因素,但造就了新会柑独特的建园技术体系和新会陈皮的特质。这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喜温的新会柑的生长,是形成新会陈皮油胞大、香味浓的重要因素,也是新会柑生长快、生长量大、果大、有硬疤和果实着色偏黄绿色的原因。
2.非遗工艺:时间与匠心的结晶
制作工艺更是新会陈皮价值的重要保证。新会人深谙“陈久者良”的道理,形成一套独特的传统技艺。2021年,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会陈皮炮制需经采摘、开皮、晾晒、陈化四部曲,全程依赖人工与天然制作而成。
第一步采摘,根据成熟度分级:小青柑(未成熟),苦味重,多用于普洱熟茶搭配,制作柑普茶;二红柑(黄绿色),皮厚薄适中,为陈皮最佳原料,多数陈皮用此类;大红柑(完全成熟):糖分高,陈化后口感醇厚,价最贵,量少;最佳采摘期:重阳节后至冬至前。
第二步开皮,采用人工铜刀旋切,其方法为“正三刀”或“对称二刀法”,确保果皮完整不伤油室,开皮时不能损伤果肉,避免果汁污染内囊。
第三步自然晾晒,将开好的柑皮放在太阳底下,底朝上曝晒,晒至半干后翻皮,晒至全干后收皮,禁用烘干设备,以保留活性酶。
第四步陈化,传统初陈采用熏灶法:果皮悬挂灶台,柴火炊烟渗透果皮,赋予蜜香并抑制虫霉,直至表皮转为棕黑;将果皮装入麻袋标注年份,存放在通风阁楼,每年至少3次翻晒,持续3年以上的方称“陈皮”。
“三年为果皮,五年方为陈”是新会人祖传的经验。五年以下的新会陈皮口感苦涩,主要用于煲汤;五年以上的新会陈皮口感变得甘醇,药用价值高。
药食同源,千年验证的药用价值
1.药用方面:陈皮为理气类药,性苦、辛、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大核心功效。现代医学研究陈皮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以D-柠檬烯、橙皮苷为主,这些成分构成“理气健脾”功效的物质基础。
在理气健脾方面,陈皮的挥发油成分能促进唾液淀粉酶活性,促进消化液分泌,排除肠内积气,增加食欲。
在燥湿化痰方面,陈皮中的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尤其适用于寒痰、湿痰咳嗽,能有效缓解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2.食疗方面:陈皮用于食疗不仅美味可口,也能帮助调养身体。
泡茶:陈皮作为养生饮品具有理气健脾、清热化痰、调脂的功效。通常将陈皮、绿茶、菊花等搭配冲泡。
炖汤:在炖鸡汤、老鸭汤时加入陈皮,不仅能够提升汤的香味,还起到助消化、祛湿的效果,尤适合秋冬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