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家里有小朋友时,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生病。而在众多儿童易患疾病中,手足口病因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直备受家长们关注。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家庭中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
把好洗手关
洗手是预防疾病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七步洗手法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内、外、夹、弓、大、立、腕”。“内”是洗手掌,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外”是洗手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夹”是洗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弓”是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大”是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立”是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腕”是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家长自己也要做好榜样,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同样要认真洗手。别小看洗手这个简单的动作,它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病菌,大大降低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
保持室内通风
很多家长可能不太在意室内通风这件事,觉得只要房间干净整洁就行。其实,通风对预防手足口病起着关键作用。肠道病毒在密闭的环境中更容易存活和传播,而经常开窗通风,能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如果天气不好,无法开窗,也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像卧室、客厅这些孩子经常活动的区域,更要保证良好的通风。
做好物品消毒
孩子的玩具、餐具、奶瓶等日常用品,是与孩子密切接触的物品,也是病菌容易藏身的地方。家长要定期对这些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对于玩具,不同材质的玩具有不同的消毒方法。塑料玩具可以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毛绒玩具可以放在阳光下暴晒,利用紫外线杀菌;木质玩具可以用湿布擦拭后,再用酒精消毒。餐具、奶瓶等要做到每餐煮沸消毒,煮沸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孩子的衣物、被褥也要经常清洗,在太阳下晾晒。
另外,家里的门把手、桌面、地面等经常接触的部位,也可以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但要注意,消毒剂的使用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稀释,避免浓度过高对孩子造成伤害。
四、避免人群聚集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电影院等。这些地方人员密集,孩子很容易接触到携带病毒的人,增加感染的几率。
如果一定要外出,尽量选择人少、空旷、通风良好的地方,如公园、郊外等。同时,要避免孩子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不要让孩子和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等。
关注孩子饮食
“病从口入”,饮食卫生对于预防手足口病同样重要。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加热后食用。给孩子准备的食物要新鲜、干净,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品。另外,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可以适当给孩子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瘦肉等,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及时接种疫苗
目前,虽然没有可以预防所有手足口病的疫苗,但EV71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月龄至5岁的儿童尽早接种,为了尽早发挥保护作用,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不过要注意,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需要提醒的是,接种疫苗后并非万事大吉,因为可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多达20余种,疫苗只能预防其中一部分,所以即便接种了疫苗,其他预防措施也不能放松。
预防儿童手足口病需要家长们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多一份细心和耐心。只要我们做好预防工作,就能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远离手足口病,健康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