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峰  单位:阳信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6
758

提到肛瘘,很多患者的第一反应是“能不能不手术?”毕竟肛门部位特殊,手术听起来就让人犯怵。但事实是,肛瘘的治疗远没有想象中简单,“要不要手术”的答案,藏在疾病的特性里。

为什么肛瘘很难靠药物“摆平”?

先得明白肛瘘的本质:它不是普通的“发炎”,而是肛门周围形成了一条异常的“通道”——一端连通直肠或肛管(内口),另一端开口在肛周皮肤(外口),中间的瘘管就像一条藏污纳垢的“隧道”,不断有分泌物渗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会发现,用了消炎药后症状会缓解,流脓、红肿减轻了,但停药没多久就复发。因为药物只能暂时压制炎症,却无法消除已经形成的瘘管和内口。就像家里的水管裂了,光擦干净地上的水没用,必须修补管道才能根治。

临床上,确实有患者试图靠输液、坐浴、涂抹药膏“硬扛”,结果不仅没好,反而拖成了复杂肛瘘。瘘管可能分支增多,内口数量增加,原本简单的病情变得棘手,治疗难度和复发率都会上升。

哪些情况必须手术?别等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几乎所有肛瘘都需要手术干预,尤其是出现这些情况时,拖延可能埋下隐患:

- 外口反复流脓、瘙痒:瘘管里的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可能引发湿疹,甚至皮肤破溃感染。

- 局部红肿疼痛:这往往是瘘管堵塞、脓液无法排出导致的,不及时处理可能再次形成脓肿。

- 瘘管范围扩大:简单肛瘘(只有一条瘘管、一个内口)拖成复杂肛瘘(多条瘘管、多个内口)后,手术创伤会更大,恢复时间也更长。

- 特殊类型肛瘘:比如高位肛瘘(瘘管位置靠近肛门括约肌深层),若不及时手术,炎症可能损伤控制排便的肌肉,导致肛门失禁。

有人担心“手术会很痛”,其实现在医学已经有了成熟的镇痛方案,术后疼痛可以通过药物有效控制。反而拖延治疗,反复感染带来的痛苦,可能比手术恢复期更甚。

手术不是“一刀切”,方式选对很关键

肛瘘手术的核心目标是:清除内口和瘘管,同时尽可能保护肛门功能。医生会根据瘘管的位置、复杂程度选择术式,常见的有这几种:

- 肛瘘切开术:适合低位肛瘘(瘘管靠近肛门皮肤)。通过切开瘘管,让伤口从内部向外愈合,创伤小、恢复快。

- 肛瘘挂线术:对付高位肛瘘的“经典方案”。用橡皮筋或丝线缓慢勒断瘘管,同时利用张力促进周围组织愈合,避免一次性切断括约肌导致失禁。患者可能会感觉肛门有轻微牵拉感,橡皮筋通常1-2周会自然脱落。

- 肛瘘切除术:如果瘘管周围有较多瘢痕或病变组织,可能需要完整切除瘘管及周围病灶,伤口较大但清除更彻底,适合反复发作的患者。

- 微创手术:比如内镜下肛瘘治疗,通过内镜找到内口后进行封堵,创伤小、恢复快,但只适合部分简单肛瘘。

手术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医生会结合肛门镜、影像学检查(如MRI)评估病情,和患者沟通后制定方案。

这些“治疗误区”要避开

- 误区一:肛瘘能“自愈”

瘘管一旦形成,就像皮肤破了洞没长好,只会反复感染,几乎不可能自行闭合。临床上从未见过肛瘘不治疗而痊愈的案例。

- 误区二:“偏方”能治肛瘘

有人轻信“草药坐浴”“药膏外敷”能消除瘘管,其实这些方法最多只能暂时缓解症状。甚至有患者用刺激性药物涂抹,导致皮肤溃烂、瘘管加深,反而加重病情。

- 误区三:手术后就“一劳永逸”

肛瘘术后有一定复发率(约5%-10%),尤其是复杂肛瘘。术后护理不到位(如排便后清洁不当、久坐压迫伤口)、内口处理不彻底,都可能导致复发。

术后护理:做好这几点,恢复更顺利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恢复效果:

- 保持清洁:每天用温水坐浴1-2次,每次10-15分钟,帮助伤口消毒、缓解疼痛;排便后用流动水冲洗,避免粪便残留刺激伤口。

- 管好饮食:术后1-2天以流质食物(粥、汤)为主,之后逐渐过渡到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保持大便柔软,避免便秘或腹泻对伤口的摩擦。

- 别总“宅着”:术后第2天可以适当散步,促进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但避免久坐、久站,以免肛门部位充血肿胀。

- 观察异常:如果伤口持续流脓、出血,或出现剧烈疼痛、发热,要及时联系医生,排除感染或复发可能。

写在最后:别让“害羞”耽误治疗

肛瘘虽然长在隐私部位,但它本质是一种需要规范治疗的疾病。很多患者因为“不好意思”拖延就医,反而让简单问题变复杂。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