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社会,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达19%,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率达到10.4%。儿童肥胖不仅影响体型美观,还与糖尿病、脂肪肝、性早熟等疾病的低龄化密切相关,70%的儿童肥胖症状甚至可能延续至成年期。
孩子是否肥胖
判断儿童是否肥胖,不能仅凭主观感觉,需要科学的方法。
体质指数(BMI)是常用的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对于6-18岁的儿童青少年,可参照国家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对应的BMI临界值来判断。同时,还需警惕中心型肥胖,可通过腰围进行判断,7-18岁儿童青少年可参照卫生行业标准,P75是中心型超重的界值,P90是中心型肥胖的界值。只有准确判断,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减重计划。
营养与减重并行
控制总能量摄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及活动水平,合理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一般肥胖儿童每日热量可比正常儿童减少20%左右。但要注意,减量不减营养,确保孩子获得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例如,正常10岁儿童每天需1800kcal,减重期可控制在1440kcal左右。
食物多样,均衡搭配:每天的食物应涵盖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等。增加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充足供应;控制精白米面的量,增加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和杂豆(如红豆、绿豆、黑豆)摄入,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减少高油、高盐、高糖及能量密度较高食物的摄入,像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糖果等,这些食物往往热量高、营养低,是导致肥胖的“元凶”之一。
调整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食。先吃蔬菜,其富含的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减少后续食物的摄入量;接着吃肉补充优质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能避免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
规律进餐,细嚼慢咽:保证孩子一日三餐规律进食,早餐要吃好,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避免不吃早餐、晚餐过晚或睡前加餐等不良习惯。吃饭时细嚼慢咽,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让大脑及时接收到饱腹感信号,防止进食过多。
让孩子爱上流汗
有氧运动为主:以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等中高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进行5-7次,至少隔天运动一次,每次30-60分钟。有氧运动能有效消耗体内脂肪,提高心肺功能。
结合抗阻运动:抗阻运动如靠墙静蹲、举哑铃、平板支撑、引体向上等,每周进行2-3次,每次10-20分钟。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使身体在休息时也能消耗更多热量。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动作规范,避免受伤,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于肥胖儿童,运动要循序渐进。初期可从每天2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开始,如快走、游泳等,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步增加至每天60分钟,可分早晚两次完成,避免孩子因运动强度过大而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要让运动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
实时监测与心理支持
居家监测: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每日晨起空腹、着贴身衣物、排空小便后测量体重并记录的习惯,每周六或周日测量身高、腰围及臀围。定期复诊,将监测数据反馈给医生或营养师,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心理支持:肥胖儿童可能会因体型问题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观念,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在孩子取得减重成果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继续坚持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