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在中国,胃癌的发病形势尤为严峻,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早期胃癌的内镜筛查与治疗的关键要点,包括胃癌的概述、内镜筛查方法及治疗手段,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胃癌概述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部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具有一定的特点。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窦、胃角和胃体小弯处较为常见。从组织学类型来看,胃癌主要包括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等,其中腺癌最为常见。胃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长期食用腌制食品、高盐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摄入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此外,胃癌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家族中有胃癌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胃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而到了晚期,则可能出现恶病质、远处转移等症状。
早期胃癌的内镜筛查
筛查方法。内镜筛查早期胃癌主要包括传统的白光内镜(WLE)检查和新型的内镜技术。白光内镜作为基础的筛查手段,通过观察胃黏膜的色泽、形态、表面结构等特征,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变。然而,白光内镜对于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一些微小、平坦的病变容易漏诊。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内镜技术如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等逐渐应用于胃癌的筛查。
筛查技术。内镜筛查早期胃癌的关键技术包括内镜下染色技术和内镜超声技术(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内镜下染色技术是通过向胃腔内喷洒染色剂,如美蓝、靛胭脂等,使胃黏膜表面的结构和病变更加清晰可见。内镜超声技术则是利用高频超声探头,经内镜通道送入胃腔,紧贴胃壁进行扫查,可清晰地显示胃壁的各层结构以及胃周淋巴结的情况。对于早期胃癌,EUS能够准确判断肿瘤在胃壁内的浸润深度,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早期胃癌的治疗手段
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治疗是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MR适用于病变局限于黏膜层且面积较小的早期胃癌,通过内镜下使用特殊器械将病变黏膜整块切除,达到治疗目的。ESD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内镜技术,它能够对早期胃癌进行整块、完整地切除,无论病变的大小和位置如何。ESD 的操作过程是在内镜下先在病变周围进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抬高,然后使用特殊刀具沿着黏膜下层逐步剥离病变,直至将病变完整切除。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内镜下治疗困难或不适合的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仍然是重要的选择。传统的胃癌手术方式包括全胃切除术、部分胃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等,手术范围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而定。手术治疗可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受侵的组织和淋巴结,达到根治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辅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化疗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一些高危患者,如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的患者,术后给予辅助化疗可有效杀灭残存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放疗则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用,如肿瘤侵犯较深、手术切缘阳性或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通过放射线照射肿瘤部位,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达到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目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新兴手段,随着对胃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逐渐应用于临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