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眼中,精神卫生中心、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给精神心理疾病看病的地方,一旦前往精神卫生中心就诊,或接受相关的心理咨询,就代表自己有了“精神病”,担心被周围人指指点点,贴上“情绪不稳定”“精神有问题”“性格缺陷”等标签。另一方面,很多人对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存有自动化的负面评价,不愿与他们接触,甚至完全断绝关系。而很多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却又担心自己的病情被人知晓,使他们每天戴着面具生活,内心十分痛苦,极大降低用药依从性,甚至随意停药,造成严重后果。
而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的认知匮乏问题,以及疾病所带来的污名与病耻感,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疾病康复过程中的“绊脚石”。那么,这篇文章便带领大家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当前所处的困境,并围绕社会、家庭支持方面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起来了解吧。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当前所处的困境
①社交意愿减退,难以融入社会。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行为与情绪上均与常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幻听、妄想、猜疑等症状,这些症状极易造成情绪波动、冲动伤人、自残等问题,使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更为困难,而这又会加重心理健康问题,加深他们的痛苦、无助感,增加自杀等不良事件风险。
②偏见与歧视。很多人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误解,认为这类患者是不正常的,甚至将他们称为“疯子”,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耻笑、议论以及不公平的对待,这是阻碍患者病情康复的重要一环,使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在此背景下,患者在社会参与、受教育、就业等方面会面临重重困难,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③刻板印象。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达6.8%,但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比例却不足10%,在这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现象,那便是“病耻感”。患者在病耻感的困扰下,很容易对日常生活、以及疾病的治疗产生消极态度,如认为自己无法正常工作与学习,或无法结婚生育。
如何减轻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存在的病耻感与污名化问题
①消除偏见与歧视。很多人认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性格太矫情了”“太脆弱了”“就是因为心态不够积极才生病”。可是,对患者来说,这些话无疑是刺向他们心脏的“利刃”,建议加强有关精神心理疾病的群众教育工作,对患者来说,这类教育工作也能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疾病,意识到污名化、病耻感对自身造成的消极影响,改善其身心状态。
②寻求同伴支持。鼓励与其他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进行交流,对他们来说,有共同的患病经验及康复经历,会使他们更容易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所以,要鼓励患者之间相互倾诉内心的痛苦,交流疾病调理经验,取长补短,勇敢面对疾病。建议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通过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活动、QQ群等社交软件来结识同伴,这对病情控制、减轻病耻感及污名化均有益处。
③自我关怀。身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要珍视自我,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类挑战,在病情平稳时,要尽量去接触不同的人与事物,如参加公益活动、与亲友相约聚餐、唱歌等,以此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也是调节情绪问题、转移注意力、减轻疾病关注度的有效手段。
④家属理解与包容。精神心理疾病治疗过程相对漫长,身为患者家属,要学会理解他们因生病而出现的病态情绪与行为,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对待患者,更不要过度保护患者。在督促患者规律服药、规律作息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将社会功能、职业功能恢复或改善作为重点。
总而言之,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并不是矫情,更不是“疯子”,我们要尊重、理解、关爱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使他们顺利走过人生这段困难的道路,不再被病耻感与污名化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