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莉珍  单位:五华县龙村镇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162698

疫苗能让我们“百毒不侵”吗?这是很多人接种疫苗后的疑惑。大家对疫苗的期待,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金钟罩”“铁布衫”,觉得打完就能“刀枪不入”。但现实是,疫苗虽厉害,却不是万能的“护身符”。接下来我就从原理、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为你详细说说疫苗的保护效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疫苗是如何“训练”免疫系统的

有的疫苗是把病毒的刺突蛋白做成“模拟道具”,有的直接用灭活的病毒颗粒。当这些“道具”进入人体,免疫系统马上启动:先派出巨噬细胞“侦察兵”把它们吞掉,分析特征;再告诉B细胞“兵工厂”生产专门的抗体,T细胞“特种兵”随时准备攻击。等真正的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就能迅速反应,精准打击,这就是疫苗的“免疫记忆”原理。

疫苗保护率为什么不是100%

一方面,每个人的免疫系统“战斗力”不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艾滋病患者),或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疫苗激发的免疫反应可能不够强。另一方面,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异,当病毒变异后,疫苗产生的抗体可能无法精准识别,保护效果就会打折扣。

打完疫苗还生病,是疫苗没用吗

经常有家长带着发烧的孩子来门诊质问:“明明打了疫苗,怎么还生病?是不是疫苗质量有问题?”其实,这里存在三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疫苗≠预防所有疾病

以肺炎疫苗为例,目前的13价、23价肺炎疫苗,只能预防对应血清型的肺炎球菌。肺炎的“元凶”可不止肺炎球菌,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就算接种了肺炎疫苗,遇到其他病原体感染,还是可能得肺炎。

误区二:疫苗需要“反应时间”

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从“学习”到“备战”需要时间。一般来说,疫苗接种后1-2周开始产生抗体,4-8周抗体水平达到高峰。如果刚打完疫苗就接触病原体,免疫系统还没准备好,自然无法及时防御。

误区三:“突破性感染”是正常现象

就算疫苗产生了足够的抗体,也不能保证100%挡住病毒。当病毒“来势汹汹”,比如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病毒,或者病毒变异后突破了抗体防线,就可能出现“突破性感染”。但大量研究显示,即便发生突破性感染,接种疫苗者的症状往往比未接种者轻很多,住院率和死亡率也更低。

哪些因素会影响疫苗保护效果?除了前面提到的个体差异和病毒变异,还有这些因素会悄悄“拖后腿”:

1.接种程序不规范:有些疫苗需要打多针,比如乙肝疫苗要接种3针,HPV疫苗要接种2-3针。每一针都有特定的时间间隔,间隔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抗体产生。就像煮饭,火候和时间不对,饭就煮不熟。

2.生活习惯拖后腿:熬夜、吸烟、酗酒、长期精神压力大,都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疫苗好不容易激发的免疫反应,可能被这些坏习惯慢慢“消耗”。

3.漏打关键疫苗:有些疫苗的保护期有限,比如破伤风疫苗,超过10年就需要加强接种;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打,因为病毒每年都在变。

疫苗的真正价值:群体免疫与降低重症

虽然疫苗不能让我们“刀枪不入”,但它的价值远超个人防护。当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就会形成“群体免疫”。比如麻疹疫苗,当接种率达到95%以上,就算少数没接种的人接触了麻疹病毒,也会因为周围的人都有抵抗力,而大大降低感染风险。这就像给整个社区筑起了一道防护墙。

更重要的是,疫苗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感染后,发展为重症、住进ICU的概率比接种者高几十倍;流感疫苗虽然不能完全预防流感,但能让患者住院风险降低40%-60%。对于高风险人群,疫苗就像“救命稻草”,能把他们从鬼门关拉回来。

疫苗不是“魔法药水”,但它是人类对抗传染病最有力的武器。它不能保证我们永远不生病,但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疾病危害,守护我们的健康。按时接种疫苗、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做好日常防护,才能给自己和家人最全面的保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