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控制饮水量?
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具有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调节电解质平衡的作用。健康的肾脏每日可排泄尿液1~2升,灵活调节体液平衡。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尿量极少或无尿(<100ml/天),饮水几乎无法排出。常用透析替代肾脏治疗方式,每周3次血透,每次4小时,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调节电解质平衡。当无尿的透析患者不控制水分摄入,透析间期(两次透析间隔时段)摄入量大,透析无法把水分完全清除时,将引发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水分超负荷的致命风险
1.急性心血管事件。急性左心衰:水分摄入过多未及时排除时,血容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加引发肺水肿,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高血压危象:水分摄入过多未及时排除时,出现水钠潴留、血管压力增高。血压过高并发脑出血、心肌梗死。
2.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过量饮水稀释血钠,引发脑水肿、抽搐。高钾血症:水分潴留伴随钾蓄积,高钾血症患者易出现心跳骤停(血透患者主要死因之一)。
3.透析中并发症。低血压:水分摄入过多时,透析过程中加大超滤量,相同的透析时间超滤过快造成血液浓缩,引发低血压,增加出现休克风险。肌肉痉挛:水分摄入过多时,透析过程中加大超滤量,超滤速度过快细胞外水不能快速回流到血管内,造成肌肉缺血疼痛,发生肌肉痉挛。
透析失衡综合征
水分摄入过多时,透析过程中加大超滤量,超滤速度过快,脑组织水分渗透压梯度异常,易引发脑疝。
炎热夏季,人出汗过多,水分蒸发过多,引起口渴。有些患者就会增加饮水量,在人体入水量大于出水量(排尿量和出汗量)时极易发生以上并发症。
控水小技巧
1.评估食物含水量。食物基本都含有水分,比如:主食中面粉、生大米含水10%左右;油条、油饼含水20%左右;烙饼、面包含水30%左右;蒸制的食物含水40%左右,比如馒头、花卷等;米饭、捞面条的含水量在70%左右;粥、羹、汤等含水量在90%以上。
含水30%以下的可以多吃。大于30%的就需要慎重考虑了,比如馒头、米饭含水少,可以作为每餐主食多吃,面条尤其汤面水多、粥、汤、羹,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虽然含水量少,但含磷量高还是少吃为好。水果的含水量不好评估,应优选含水量低、钾低的水果,比如苹果。含水量多的水果应少吃,比如西瓜、哈密瓜等。
2.用有刻度的杯子喝水。人体内脏运行需要消耗水分大约500ml,用有刻度的水杯,清楚自己喝了多少水,还能喝多少水,每日定量,养成小口喝水的习惯。每次喝水做好登记,每日统计喝水量,吃药喝水量也要计入饮水量内。养成少喝水的习惯。
3.冰块含服。用10ml左右水速冻为冰块,含水量低又能解渴。对肠胃不好者,不太建议经常喝冰块或冰水。
4.棉花棒湿润嘴唇。用棉花棒湿润嘴唇能分散口渴想喝水的欲望,慢慢养成少喝水的习惯。
5.适度运动。让自己有事可忙,年轻人找点适合的工作做,老年人找伙伴跳舞下棋娱乐,让自己忙起来就忘记想喝水、吃水果,也就不会担心水喝多了。散步、慢跑等适当运动可增加出汗量和体内水分消耗,从而减少体内含水量。
对血液透析患者来说,控水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少喝”,而是守护生命平衡的关键课题。它需要我们把对“口渴”的忍耐,转化为对每日尿量、体重变化的精细监测;把对“饮品”的渴望,融入对低水分食材的巧妙搭配;每一次透析前后的体重波动,都成为调整控水节奏的依据。
或许过程中会有口干舌燥的不适,会有面对美食的纠结,但请相信,每一分对“过量饮水”的克制,都是在为心脏减负、为血管减压,为下一次透析后的舒适生活积蓄力量。
愿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都能在科学控水的护航下,把点滴自律化为稳稳的健康,在平凡日常里,依然能拥抱有质量、有温度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