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慢性并发症,由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和血管损伤,引起足部感觉减退、循环不良,即使受伤也易延误处理,最终可能发展为溃疡甚至截肢。多数病例可通过早期发现与科学护理避免。护士总结出5个简便有效的自查方法,帮助患者在家及时发现隐患。
视觉检查——发现伤口与皮肤异常的第一步
视觉检查是糖尿病足自查的基础。因足部感觉迟钝,伤口常无疼痛提示,患者应每日在光线充足处全面检查,可用镜子、放大镜辅助,必要时由家属协助。
重点关注皮肤破损、红肿、水疱、颜色异常、嵌甲、鸡眼、厚茧及真菌感染等。如发现脓性分泌物、异味或渗液,应立即就医,并记录每日检查结果以便对比追踪。
触觉检查——感知温度与压力变化
触觉检查的目的是通过双手触摸足部,判断是否存在温度异常、肿胀或压力集中区。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易出现温度感知障碍,而温度的变化往往是感染或血供异常的早期信号。
例如,某一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可能提示炎症或感染,而温度降低则可能意味着血液循环不良。
触觉检查的方法很简单:用手背触摸足部各区域,比较左右脚是否有明显温度差异;轻轻按压足背、踝部及小腿下段,观察是否有凹陷性水肿;用手指沿足底轻压,判断是否有局部压痛或硬结。护士提醒,若发现局部温度骤变、持续肿胀或疼痛,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评估,以免小问题演变为大病变。
趾甲与皮肤状态检查——防止嵌甲与角质过厚
不恰当的趾甲修剪和皮肤角质堆积常是糖尿病足发生的诱因之一。嵌甲会引起周围组织发炎甚至感染,厚茧或鸡眼则会增加局部压力,造成皮肤破溃。
自查时应仔细观察趾甲形态和生长方向,发现趾甲嵌入肉内、过厚或变色时,要及时处理或寻求专业足病师帮助。修剪趾甲时应保持平直,不要剪成弧形或过短,防止边缘刺入皮肤。对于足底厚茧或鸡眼,不可用刀片自行削除,以免造成伤口;可通过温水泡脚后轻柔打磨,或请专业人员处理。皮肤若出现干燥、脱屑,应适量涂抹润肤霜保持柔软,但要避免涂在趾缝间,以防湿度过高滋生真菌。
鞋袜适配检查——减少摩擦与压力
不合适的鞋袜是导致糖尿病足损伤的常见外部因素。自查时,应检查鞋子是否大小合适、鞋头是否宽松、不挤压脚趾,鞋内有无凸起、缝线或异物。鞋底应具备良好的缓冲性和防滑性,最好选择专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防护鞋,以分散足底压力。
袜子应选择柔软、透气、吸湿的棉质或混纺材质,避免粗糙缝线和不透气的纯尼龙袜或厚重扎肤的羊毛袜。需要说明的是,优质的薄羊毛混纺袜(如精纺羊毛)在冬季保暖透气,部分顺滑的尼龙混纺袜(含棉材质)在夏季也可选择。关键是保证材质柔软、透气、不扎脚。每天更换袜子,并在穿鞋前检查鞋内是否有小石子、沙粒等异物。护士建议患者在家中也避免赤脚行走,尤其是在浴室、厨房或户外,以免被尖锐物或高温地面伤及足部。
循环与感觉功能检查——评估潜在风险
糖尿病足的发生与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和神经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患者可在家中进行简单的循环与感觉检查。例如,用手触摸足背动脉或内踝后方,感受脉搏是否清晰有力;用棉签轻触足趾和足底,判断触觉是否正常;用温水袋或冷毛巾轻触足部,感受温度变化是否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温水袋温度以不超过37℃至40℃为宜,可用手腕内侧试温,不烫即可;冷毛巾避免过冰,常温凉毛巾即可。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迟钝,如温度不当容易导致烫伤或冻伤。
如果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双足温差显著、感觉迟钝或丧失,应尽快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血管彩超或神经传导检查。这些症状提示下肢血供或神经功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早干预。护士强调,这类检查虽然简单,但对糖尿病足的早期预防意义重大,可在病变尚未发展到不可逆阶段时采取措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