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6"牙疼不是病"这句老话误导了太多人。事实上,牙疼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作为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忽视牙疼而导致严重后果的病例,今天想和大家详细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的口腔和颌面部结构非常精密而脆弱。牙齿周围布满了相互连通的筋膜间隙,就像城市地下的排水系统一样四通八达。当牙齿发生感染时,细菌和脓液就会通过这些"通道"快速扩散。向上可以影响眼睛甚至大脑,向下可能压迫气管导致窒息,向周围扩散则会造成面部严重肿胀。更可怕的是,这些细菌还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的严重感染。
让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临床案例。32岁的李先生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拖着没去看牙医。起初只是右下后牙轻微疼痛,他以为吃点消炎药就能好。三天后,他的右脸肿得像馒头,嘴巴几乎张不开。送到医院时,CT显示感染已经扩散到多个间隙,医生不得不紧急手术引流。45岁的张女士更严重,她因为用针挑破牙龈上的脓包,导致感染扩散到纵隔,在ICU住了半个月才脱离危险。
口腔颌面间隙的发展通常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期可能只是牙齿痛或牙龈长脓包,这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这个阶段,就会进入感染扩散期,表现为面部明显肿胀、张口受限、持续发热等症状,这时就需要住院治疗了。最危险的是全身感染期,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在治疗方面,公众存在很多认知误区需要纠正。最常见的就是对抗生素的盲目依赖。实际上,当感染形成脓肿后,抗生素很难穿透脓肿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外科手段切开引流。另一个危险的做法是患者自行处理脓包,这可能导致感染进一步扩散。规范的治疗应该包括:彻底的外科清创、精准的抗生素治疗,以及必要时的多学科协作。对于严重病例,往往需要口腔外科、耳鼻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共同治疗。
预防永远是控制口腔感染的最有效手段。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专业的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龋齿、牙周病等问题。日常口腔护理要到位,建议使用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两次,配合使用牙线。对于反复发炎的智齿,建议尽早拔除。特别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等高风险群体更要提高警惕,因为他们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
作为从业多年的口腔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口腔健康而酿成的悲剧。有人因为拖延治疗导致面部畸形,有人因为感染扩散失去生命。这些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总是在提醒我们: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次当你或家人出现口腔问题时,请务必重视这条从牙疼到"要命"的警示链。记住,及时就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的关爱。毕竟,在健康面前,再小的牙痛也值得认真对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口腔健康,远离潜在的危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