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红雅  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25-06-27
522

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是引发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得到显著改善,但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仍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何时能够下床活动,对于康复过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合理的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特别是下床活动的时机及关键护理要点。

一、下床活动的时机

脑梗死患者的下床活动时机因患者的病情轻重、身体状况、治疗反应以及医护人员的综合评估而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急性期住院的前几天需要静卧休息,以确保脑组织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然而,随着病情的稳定,患者逐渐进入亚急性期和恢复期,适当的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一般情况下,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尤其是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或并发症的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步启动下床活动的计划。

在评估患者是否可以下床时,医护人员会考虑患者的意识水平、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稳定性以及是否有大面积出血等情况。通常,患者在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血压和心率正常、无严重运动障碍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开始下床活动。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3到7天内,如果没有明显的临床禁忌症,可以开始短时间的下床活动,帮助他们逐步恢复活动能力。

二、下床活动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在脑梗死患者下床活动的过程中,康复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确保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刚开始下床时,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避免过度负荷,确保患者在活动中不出现过度疲劳或不适。

初次下床活动:初次下床时,可以从坐起开始,确保患者能够独立支撑上半身,避免突然站立引发头晕、晕厥等不适反应。医护人员应辅助患者慢慢坐起,帮助其调整坐姿,观察是否有血压过低、呼吸急促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能够适应坐起姿势,再逐步尝试站立。站立时,患者的双腿需要得到充分支撑,避免出现站立不稳、摔倒的风险。逐步增加活动量:初步下床活动的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至10分钟内,活动频次可以逐步增加,避免一次性长时间活动造成过度劳累。随后的活动可以逐渐延长,增加如站立、走动等低强度活动。

避免过度疲劳:在下床活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的生理状态,尤其是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如果发现患者有头晕、心悸、呼吸急促等不适,立即停止活动并让患者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减少对患者身体的负担。

使用辅助工具:对于一些运动功能受限的患者,可以借助拐杖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稳定身体,减少摔倒的风险。同时,护理人员应在旁协助,确保患者在活动中的安全性。

适时评估康复进度:下床活动应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度进行调整。在患者逐渐适应并恢复一定活动能力后,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开展更为复杂的康复训练,如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三、下床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下床活动不仅是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促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刺激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活动还可以促进患者肌肉力量的恢复,减轻关节僵硬,帮助患者恢复自主生活能力。

下床活动对于心理康复也具有积极作用。长期卧床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适当的下床活动能够让患者感受到自我控制感,增加其康复的信心,进而改善心理状态。逐步恢复活动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