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薇   单位: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331

一、认识院感:为什么医院里更要警惕感染?

医院因病原体集中、患者免疫力弱、侵入性操作多,成为感染高发地。我国每年4%~8%住院患者发生院感,常见类型包括肺部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可延长病程并增加费用。因此,主动防护至关重要。

二、住院期间的“防感染”核心原则:手卫生+环境管理+细节防护

(一)手卫生:最基础却最关键的防线

院感传播中,30%~50%与手部接触有关。正确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能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

需洗手的关键时机:

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

清洁/无菌操作前(如吃饭、服药、伤口换药前)

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后(如处理痰液、尿液、呕吐物后)

接触医院公共物品后(如电梯按钮、床头桌、门把手等)

正确洗手方法:

采用“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和肥皂揉搓至少20秒,重点清洁指缝、指甲、手腕,冲洗后用干净纸巾或一次性毛巾擦干。

手消毒剂的选择:

若手部无明显污染物,可使用含酒精(≥60%)的免洗洗手液,揉搓至手部干燥即可。

(二)病房环境管理:减少病原体滋生温床

1.通风与空气清洁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冬季避免直吹);中央空调需定期清洁滤网。

2.物品消毒与隔离

个人物品单独使用,避免交叉;高频接触表面(床头桌、遥控器)用含氯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每日擦拭1~2次。

污染衣物用塑料袋密封后单独清洗,医疗垃圾(如棉签、纱布)交医护处理,勿随意丢弃。

3.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投入黄色垃圾桶,医疗垃圾严格按医护指引处置。

(三)患者个人防护:从细节阻断感染链

1.呼吸道卫生

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分泌物用纸巾包裹后投入专用垃圾桶;留痰标本需用无菌容器,避免污染外侧。

2.侵入性操作配合

留置导管者:保持导管通畅,每日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异常及时告知护士。

手术患者:遵医嘱尽早下床活动,促进排痰;保持切口敷料清洁,渗血渗液需立即更换。

3.饮食与营养

选择新鲜食物,避免生冷变质;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高血糖易致感染),可咨询营养师。

4.减少探视与陪护

疫情期间遵循“一患一陪护”,非必要不探视;陪护需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串病房。

(四)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1.老年人与婴幼儿:

老年人免疫力较弱,需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调/风扇直吹环境中;婴幼儿需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预防红臀和尿路感染。

2.免疫缺陷患者:

如接受化疗、器官移植的患者,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要时住单间病房或层流病房。

避免接触患有感冒、带状疱疹等传染病的人员,如需外出检查需佩戴口罩。

三、医护人员的配合:主动沟通,共筑防线

及时反馈症状:若出现发热(体温≥38℃)、咳嗽、切口红肿疼痛、尿痛等感染迹象,第一时间告知医生护士。

配合消毒隔离措施:如需隔离治疗(如多重耐药菌感染),需理解并遵守隔离要求(如佩戴口罩、限制活动范围)。

学习健康知识:向医护人员咨询针对性防护要点,如术后如何预防肺部感染、留置导管如何护理等。

四、常见院感误区澄清

(一)误区一:医院消毒很彻底,不需要自己再做防护

真相:医院环境复杂,病原体可能通过医护人员手、公共物品等间接传播,个人防护是重要补充。

(二)误区二:戴口罩影响呼吸,住院时没必要一直戴

真相:在病房、走廊等公共场所,尤其流感季或身边有呼吸道感染患者时,佩戴口罩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三)误区三:抗生素用得越多,越能预防感染

真相: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产生,增加治疗难度。预防感染应以物理防护(如洗手、消毒)为主,抗生素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五、总结:科学防护,安心住院

住院期间预防感染的核心在于“主动防护、细节到位”:从规范手卫生、管理病房环境,到做好个人呼吸道防护、配合医护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能降低感染风险。记住:医院是治疗的场所,也是需要谨慎防护的“特殊环境”,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最大限度避开院感“陷阱”,早日康复出院。

关键提醒:院感防控是医患共同的责任,主动沟通、积极配合,才能筑起最坚实的健康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