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学明  单位: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273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康复期的管理是预防复发、巩固疗效的关键。血压和血糖作为反映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康复效果。但在临床中,很多患者对血压、血糖监测存在误区:有人频繁测量却不会解读数据,有人凭感觉判断而忽视监测,这些都可能影响康复进程。科学监测血压和血糖,不是简单的数值记录,而是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时机和解读逻辑。作为内科医生,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康复期如何科学“盯”住血压和血糖。

监测的底层逻辑:目标明确,因人而异康复期血压、血糖监测的首要原则是“目标清晰、个体化定制”。不同患者的基础病情、身体状况不同,监测的频率、目标值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不能盲目套用统一标准。首先要明确个人控制目标。医生会根据年龄、并发症、疾病类型等制定个性化目标:比如年轻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可能是130/80mmHg以下;而高龄、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目标可放宽至140/90mmHg以下。血糖目标同样如此,普通患者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4.4~7.0mmol/L,老年患者或有低血糖风险的人,目标可适当放宽,避免因过度严格控制引发危险。其次要坚持规律监测。血压和血糖受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影响很大,只有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测量,数据才有对比价值。建议固定每天的测量时间、姿势和状态,比如晨起空腹、服药前测量,避免今天早上测、明天晚上测,导致数据混乱无法分析趋势。

血压监测:抓准时间点,规避干扰项血压监测的核心是捕捉真实的血压波动规律,尤其是隐匿性高血压和晨峰高血压,这些往往是心脑血管事件的潜在风险。时间选择上要抓住两个关键时段。晨起6~10点是第一个黄金监测点,这个时段血压容易出现“晨峰现象”,也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测量时需注意:起床后先静坐5~10分钟,不喝水、不进食、不上厕所,避免活动后血压升高影响准确性。傍晚16~20点是第二个监测点,能反映血压的昼夜变化情况。刚调整降压药时,建议连续7天测量早晚血压,每天早晚各测2次,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血压稳定后,可每周测2~3天,早晚各1次。测量方式要规范。优先选择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袖带尺寸要合适(气囊长度应覆盖上臂周长的80%)。测量时取坐位,背部靠椅,双脚平放地面,上臂与心脏保持同一高度。还要避开干扰因素:吸烟、喝咖啡、憋尿后半小时内不宜测量,这些都会导致血压假性升高。解读数据要关注趋势而非单次数值。偶尔一次血压偏高可能是情绪波动或熬夜引起,连续3天以上同一时段血压超过目标值,才需要警惕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空腹餐后都要测,特殊情况加测血糖监测比血压更复杂,因为它不仅受药物影响,还与饮食、运动密切相关。康复期患者需要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两者共同反映血糖控制质量。基础监测要覆盖空腹和餐后。空腹血糖建议在晨起空腹8~12小时后测量(早餐前、未服药时),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同样重要,它能反映进食后的血糖调节能力,对预防大血管并发症意义重大。血糖不稳定或刚调整药物时,建议每天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共4次);血糖稳定后,可每周测2~3天,每次选1~2个时间点(如空腹+晚餐后)。特殊情况需临时加测。出现心慌、出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测量血糖;运动前后、饮酒后、进食量明显变化或情绪波动较大时,也建议加测,避免血糖大幅波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还要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加测,及时发现低血糖风险。记录时要详细备注。不仅记录血糖数值,还要注明当天的饮食、运动、情绪情况。比如某天餐后血糖偏高,查看记录发现当天吃了甜食,就能明确原因,为调整饮食提供依据。

异常处理:科学应对,不慌不乱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因此需要学会识别异常信号并科学处理,避免过度恐慌或延误干预。首先要做好数据记录。建议用本子或手机APP记录每次的测量时间、数值、伴随症状和生活情况,就诊时带给医生,这比口头描述更准确。发现血压、血糖波动时,先回顾当天的生活变化:血压高是否因为没睡好?血糖高是否因为主食吃多了?找到可能的诱因后,先调整生活方式,观察1~2天。持续异常要及时就医。如果血压连续3天超过目标值10mmHg以上,或血糖空腹持续超过7.8mmol/L、餐后超过11.1mmol/L,甚至出现头晕、胸痛(血压异常)或明显口渴、乏力(血糖异常),要及时联系医生,不要自行增减药物。特别提醒:监测不能替代规范治疗。有些患者看到数值正常就擅自停药,这是严重误区。血压、血糖正常往往是药物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擅自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弹。监测的意义是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自己“断药”的依据。

心脑血管康复期的血压、血糖监测,就像给健康装了“预警雷达”。掌握个体化目标、规律监测方法、科学解读数据和异常应对技巧,才能让这个“雷达”真正发挥作用。坚持科学监测不是负担,而是康复路上的“安全保障”,只有盯得准、控得稳,才能为心脑血管健康筑牢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