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胸口突然出现压迫性疼痛时,很多人会慌张地联想到“心脏病发作”。实际上,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梗)虽然都表现为胸痛,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心绞痛如同心脏发出的警告信号,提示血管出现了暂时性供血不足;而心梗则是血管完全阻塞引发的“心脏停电”,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永久性死亡。认清这两种情况在疼痛特点、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上的差异,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血管堵塞程度对比
要理解两者的区别,首先要认识心脏的供血机制。心脏表面分布着形同树冠的冠状动脉网络,这些血管负责向心肌细胞输送氧气和养分。健康状态下,血管内壁光滑,血液如同畅通的车流。当血管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就像道路年久失修出现坑洼,此时可能引发两种不同状况:斑块表面形成血栓完全堵死血管,就是心肌梗死;而血管暂时性狭窄导致供血不足,则属于心绞痛。冠状动脉的储备功能决定了症状差异。正常心脏在运动时能自动增加3-5倍血流量,但当血管狭窄超过70%,这种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好比原本四车道的公路变成单行道,车流量高峰时必然出现拥堵——这正是心绞痛多在活动时发作的原因。而心肌梗死如同道路被彻底封死,即便静止状态也会出现严重缺血。
疼痛信号解码
胸痛的性质是区分两者的关键线索。心绞痛的典型表现为压迫性闷痛,常出现在胸骨后方,范围约手掌大小,可能向左肩、下颌或上腹部放射。这种疼痛像被重物持续压迫,持续时间多在2-15分钟,服用硝酸甘油或休息后能明显缓解。部分患者会伴随轻微气促,但不会出现濒死感。心肌梗死的疼痛则更为剧烈和持久。患者常描述为“胸口压着大石头”的压榨样痛感,可能伴随冷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疼痛往往持续超过20分钟,即便休息或用药也难以缓解。少数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或老年人)会出现无痛性心梗,表现为突然虚脱、意识模糊或上腹痛,这类隐匿症状更需警惕。
诱因与缓解方式的本质差异
日常活动中的诱因模式是重要鉴别点。心绞痛多由明确诱因触发:快步行走、情绪激动、寒冷刺激或饱餐后出现,停止活动后逐渐缓解。有患者形象比喻“就像带着警报器的疼痛,提醒你该停下来”。而心肌梗死常毫无征兆地发作,可能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突然来袭,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性往往意味着更严重的血管事件。硝酸甘油的反应具有诊断价值。心绞痛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1-3分钟内疼痛明显减轻,这是因为药物扩张了冠状动脉,改善了心肌供血。但如果是心肌梗死,由于血管已完全堵塞,药物难以起效,此时持续胸痛就是危险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急救处理的黄金法则
面对不同情况需要采取分级应对。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坐下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5分钟后未缓解可再服1片,15分钟内未改善或疼痛加剧,需警惕进展为心梗的可能。此时要保持患者平静,避免随意搬动,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心肌梗死救治讲究“时间就是心肌”。从出现症状到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窗是120分钟内,每延迟1小时治疗,死亡率增加10%。当患者突发胸痛怀疑心脏病时,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可以这样做:先快速确认患者平时吃阿司匹林不会过敏,也没有胃出血等问题,立刻让他嚼碎吞下300毫克阿司匹林。扶他靠坐在沙发或叠起的被子上,膝盖稍微弯曲,这样呼吸更顺畅,心脏负担小。千万别给患者喂水,容易呛到还增加心脏压力;更不要把人背起来移动,剧烈晃动会让心脏更难受。保持周围安静,帮患者松开衣领,轻声安慰让他尽量放松。
总之,无论是短暂发作的心绞痛还是持续不缓解的心绞痛样疼痛,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如果胸痛伴随冷汗、恶心或呼吸困难,或是服用硝酸甘油后15分钟仍未缓解,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