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肢体功能的训练,却容易忽略语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复护理。然而,语言和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语言与吞咽护理至关重要。
脑卒中后语言障碍的表现与护理
(一)语言功能障碍的表现
脑卒中导致的语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失语症表现为患者语言表达、理解、阅读和书写能力受损,如说话费力、词不达意、听不懂他人说话等;构音障碍则是由于发音器官运动不协调,导致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
(二)语言功能的护理指南
1.早期评估与干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语言功能评估,确定障碍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一般在发病后1-3个月是语言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康复效果。
2.基础训练:从简单的发音训练开始,如让患者练习唇音“p、b、m”,舌音“d、t、n”等,逐渐过渡到单字、词汇、句子的练习。可以利用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理解和表达。
3.交流训练: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从日常对话开始,如问候、介绍自己等,逐渐增加交流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要耐心倾听患者说话,给予足够的时间表达,不要随意打断。
4.阅读与书写训练:根据患者的识字水平,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报纸、杂志、书籍等,让患者进行阅读训练。书写训练可以从抄写开始,逐渐过渡到听写、自由书写。
吞咽功能障碍的表现与护理
(一)吞咽功能障碍的表现
吞咽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呛咳、流口水等。严重的吞咽障碍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引起营养不良、脱水等问题,甚至可能因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危及生命。
(二)吞咽功能的护理指南
1.吞咽功能评估:在患者开始进食前,必须进行吞咽功能评估,以确定患者的吞咽能力和进食方式。评估方法包括临床评估、吞咽造影检查等。
2.调整食物形态: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调整食物的形态。对于轻度吞咽障碍患者,可以选择柔软、易吞咽的食物,如糊状食物、软饭等;对于中度吞咽障碍患者,应将食物加工成匀浆膳;对于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鼻饲或胃造瘘等方式进行营养支持。
3.进食姿势:患者进食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一般为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以减少食物误吸的风险。同时,要确保患者的身体稳定,避免在进食过程中发生晃动。
4.进食方法:指导患者缓慢进食,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一般以1-2勺为宜。进食后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立即平卧,可适当坐立或站立一段时间,以促进食物消化。
5.吞咽训练:吞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包括口腔运动训练、吞咽反射训练等。口腔运动训练如鼓腮、伸舌、吸吮等,吞咽反射训练可以通过刺激患者的咽喉部来诱发吞咽反射。
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1.心理支持:语言和吞咽功能障碍易致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压力大。家属需充分关心支持,鼓励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训练。
2.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到院复查,动态掌握语言、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3.安全护理:患者吞咽训练及进食时,需密切观察反应;若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立即停食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结语
总之,脑卒中康复期语言与吞咽护理,需兼顾“功能改善”与“安全保障”,经科学评估、个性化训练及细致护理,助患者逐步恢复沟通与进食能力,提升生活质量,为回归家庭与社会奠定基础。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