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金玉  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1491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核心器官,一旦被肿瘤侵袭,传统开腹手术的高风险、长恢复期常让患者望而却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与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肝癌介入治疗以“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方案之一,利用直径仅几毫米的导管将药物或栓塞剂精准送达肿瘤内部,避免开腹手术的创伤,提升治疗效果,被誉为抗击肿瘤的“微创手术”。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肝癌介入治疗技术原理是什么?

1.选择性动脉栓塞

肝癌介入治疗过程中主要是进行股动脉穿刺,医生将导管精准插入供应肿瘤的肝动脉分支,注入碘化油、明胶海绵等栓塞剂,微粒可永久性或暂时性阻塞肿瘤血管,形成“饥饿疗法”;碘化油则可选择性沉积在肿瘤组织内,持续发挥栓塞作用,并携带化疗药物形成“药物炸弹”。

2.局部化疗

传统全身化疗需大剂量用药,但仅少量药物能到达肿瘤部位,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直接向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药,使局部药物浓度较全身化疗提升30-50倍。以顺铂为例,其全身化疗期间血药浓度为1-2μg/mL,而介入治疗可达50-100μg/mL。这不仅能增强药物杀伤力,延长其与肿瘤的接触时间,还能减少全身代谢负担,使副作用降低40%以上。

3.复合治疗

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介入治疗的“黄金组合”,医生先注入化疗药物再注入栓塞剂,形成“药物攻击+血管封锁”的双重打击,直接杀灭肿瘤细胞,阻断血供,抑制残留细胞增殖。

二、肝癌介入治疗操作流程是什么?

1.术前准备

肝癌介入治疗之前需要进行增强CT/MRI,明确肿瘤位置、大小、血供情况,采用三维重建技术精准规划导管路径,实验室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评估手术耐受性,通过检测甲胎蛋白动态监测治疗反应,高血压患者血压需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8mmol/L。

2.术中操作

在腹股沟区穿刺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建立血管通路,利用导丝引导,将导管送入肝总动脉,再进一步超选至肿瘤供血分支;随后注入造影剂,以确认肿瘤位置、形态、血供特征,并排除动静脉瘘等禁忌证;最后缓慢灌注化疗药物,注入栓塞剂,直至肿瘤血管完全闭塞。

3.术后管理

肝癌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包括:穿刺点加压包扎6小时、卧床24小时,并避免穿刺侧肢体弯曲,以预防血肿形成;术后24小时内每2小时监测生命体征,重点观察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术后24小时可进食流质,并逐步过渡至高蛋白、低脂饮食;1周内避免提重物,2周内禁止剧烈运动。

三、肝癌介入治疗的风险防控

虽然介入治疗创伤小,但依然需要警惕可能发生的风险,如若在治疗后出现38-39℃持续3-5天的发热现象,需物理降温联合布洛芬进行有效控制,右上腹隐痛采用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局部热敷缓解。恶心呕吐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性给药。且术后转氨酶(ALT/AST)可能升高至正常值3-5倍,胆红素轻度上升,需采用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静脉滴注,加快肝功能的恢复速度,化疗药物很容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降低,需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治疗,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此外,肝癌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术后复发或转移性肝癌、为肝移植进行的桥接治疗等;绝对禁忌证则包括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凝血功能异常、大量腹水、全身衰竭状态,需要注意此类风险问题,在治疗之前与医生相互沟通交流,预防出现相关的风险隐患。

总之,肝癌介入治疗以“微创中的微创”理念,重新定义肿瘤治疗的可能性,是技术进步的结晶,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体现——在最小创伤下实现最大疗效,让更多患者重燃生命希望。随着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介入治疗正迈向精准化、智能化新阶段,载药微球(DEB-TACE)可实现化疗药物的缓释控制,减少全身毒性;3D打印导管可定制化匹配血管解剖,提升超选成功率。未来,基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介入方案将进一步优化治疗决策,为肝癌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与更高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