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心内科护理,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护士打针、换药,但实际上它是涵盖多维度的系统工作,以下这些易被忽视的日常细节,直接影响患者心脏健康恢复与生命安全。
病情监测:不止基础指标,更重在异常预警
心率监测:除记录每分钟心跳次数,重点关注节律是否规律。如房颤患者,护士会通过心电图或触摸脉搏,判断是否出现心室率过快、心律不齐,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调整方案。夜间还会加强巡视,因为睡眠时人体迷走神经兴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率过缓,护士会每2-3小时轻触患者脉搏,避免因睡眠中症状隐匿而延误干预。
尿量观察:尿量是反映心脏功能与循环状态的关键指标。护士会使用带刻度的尿壶,精确记录患者每小时尿量,若成人每小时尿量持续低于30毫升,或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可能提示心脏排血量下降、身体水钠潴留,需及时调整利尿剂用量,同时观察患者下肢、眼睑是否出现水肿,综合判断病情变化。
饮食护理:个性化方案,为心脏“减负”
定制饮食原则:针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推行低盐(每日少于5克,约一啤酒瓶盖量)、低脂、低糖饮食,禁止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同时增加菠菜、芹菜、苹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达25-30克,预防便秘。对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患者,还会联合营养师计算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加重心脏负担。
规避风险细节: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导致腹压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增加心脏骤停、心肌梗死风险。护士会每日询问患者排便情况,若超过3天未排便,会及时给予乳果糖等温和通便药物,或指导患者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对心功能不全、易腹胀患者,建议每餐七分饱,避免食用红薯、豆类等易产气食物,减少餐后胸闷、气短症状。
康复指导:科学训练,逐步恢复心脏功能
分级制定计划:病情稳定后,依据心脏功能分级设计康复方案。如心功能 Ⅱ 级患者,初期从床边坐起、站立开始,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耐受良好后,过渡到室内步行,初始速度控制在每分钟40-50步,每次10分钟,每周增加2-3分钟;2-3周后可尝试室外散步,选择早晚凉爽时段,避开人群密集区域,防止情绪波动。
动态监测与观念纠正: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等不适,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训练,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若低于95%需给予吸氧。还会通过病友分享会等形式,邀请康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纠正 “患病需绝对卧床” 的误区,不少患者初期担心活动加重病情,经指导后逐渐接受训练,心脏功能恢复速度明显提升。
心理护理:缓解负面情绪,减少心脏额外压力
情绪影响:心脏疾病起病急、病情重、预后不确定,患者易焦虑、恐惧、抑郁,这些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临床数据显示,焦虑情绪明显的心脏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心态平稳者高30%左右。
干预措施:通过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担心治疗费用的患者,协助对接医保政策解读;对恐惧手术的患者,邀请医生用模型讲解手术流程。每日安排15-20分钟“心理交流时间”,倾听患者诉求缓解焦虑,指导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放松方式。联动家属,建议家属每日陪伴患者1-2小时,通过聊天、读报等互动,营造温馨治疗环境。
心内科护理中,打针换药仅占极小部分,病情监测、饮食护理、康复指导、心理护理等细节才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重视这些细节,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才能助力患者更好地康复、提升生活质量,也期待大众能正确认识心内科护理,理解护士的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