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特点。但它并非“突然降临”,通过科学预防,能大幅降低发病风险。以下5道核心防线,每个人都该掌握。
控制基础病:切断“致病根源”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脑梗死的“三大高危因素”,长期控制不佳会直接损伤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比血管里的“小疙瘩”,随时可能脱落堵塞血管)。
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肾病者需更低)。
糖尿病患者:控制空腹血糖在3.9-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高血脂患者: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高危人群需控制在2.6mmol/L以下,极高危人群需<1.8mmol/L。
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血管杀手”
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血管老化,是诱发脑梗死的“隐形推手”,需从日常细节调整: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让斑块更易形成;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1两白酒),女性不超过15克。
健康饮食:少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如油炸食品、腌制品、甜饮料),多吃全谷物(燕麦、糙米)、蔬菜(菠菜、芹菜)、水果(蓝莓、苹果)和优质蛋白(鱼、蛋、豆制品),每周吃2-3次深海鱼(富含Omega-3,保护血管)。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管理体重与情绪:减少“额外负担”
控制体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风险,通过“饮食+运动”将BMI(体重kg/身高m²)控制在18.5-23.9之间。
调节情绪:长期焦虑、愤怒、压力大,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可能诱发血管痉挛或斑块脱落。日常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人交流缓解情绪,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警惕预警信号:记住“FAST原则”
脑梗死发病前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症状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易被忽视,但却是重要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
F(Face面部):面部不对称,一侧嘴角歪斜、流口水。
A(Arm手臂):单侧手臂无力或麻木,抬举困难。
S(Speech言语):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说话。
T(Time时间):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120,记录发作时间,为治疗争取黄金4.5小时。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以下人群属于脑梗死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1次脑血管相关筛查:
年龄≥50岁,或有脑梗死、冠心病家族史者;
已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中任意1种及以上疾病者;
长期吸烟、肥胖、久坐不动者。
筛查项目包括:颈动脉超声(查血管是否有斑块)、血压、血糖、血脂检测,必要时做头颅CT或磁共振(MRI)。
脑梗死的预防,核心是“早干预、早管理”——从控制基础病到调整生活习惯,每一步都在为血管“减负”。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有效,守住健康防线,才能远离脑梗死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