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媛  单位:南江县卫生进修学校  发布时间:2025-06-24
3

在护理实践中,卫生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康复、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作为医疗服务的直接执行者,其卫生管理意识和操作规范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护理效果。本文将系统梳理护理工作中的卫生管理要点,帮助卫校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护理工作中的环境卫生管理

1.1病区清洁与消毒

病区清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首要措施。护理人员应遵循既定清洁规范,使用适当的清洁工具和消毒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详细的清洁计划。对病房内的床栏、床垫、扶手、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需加大消毒力度和频次,避免交叉感染。物理消毒如紫外线照射,适用于空气和环境表面,能够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化学消毒剂常用含氯制剂,其浓度和接触时间必须严格控制,确保杀菌效果,同时避免刺激性残留。

1.2医疗器械的无菌管理

医疗器械无菌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使用前,所有重复使用的器械必须经过彻底清洗,去除血渍、组织残留等有机物。随后,根据器械性质选择适合的消毒或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适合耐高温器械,环氧乙烷灭菌适合热敏感器械。灭菌过程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执行,确保灭菌效果达到国家医疗标准。一次性器械应严禁重复使用,使用后应立即丢弃到专用容器,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1.3废弃物处理规范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关系到院内环境安全和人员健康。感染性废物如血液、体液污染物需单独包装,放入有害废物专用容器,锐器废物如针头、刀片应投入带有硬质防刺穿功能的专用锐器盒。一般医疗废物则需按照医院规定集中收集,避免混入感染性废物。护理人员在废弃物收集和搬运过程中应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防止职业暴露。废弃物应定期由专业环卫人员按流程转运至暂存点,待统一处理,确保不对病区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护理人员自身的卫生管理

2.1手卫生的规范执行

手卫生是阻断病原体传播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标准洗手流程,先用流动水冲洗双手,涂抹足量洗手液,揉搓手掌、手背、指缝、指尖及腕部至少20秒,用清水冲净并用干净纸巾擦干。关键时刻包括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体液或污染物后。若不具备流水洗手条件,可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要求覆盖所有手部区域并自然挥发。正确的手卫生不仅能大幅减少细菌和病毒数量,还能有效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2.2工作服与个人防护装备的管理

护理人员应穿戴专用洁净工作服,保持衣物清洁无污染,防止细菌在工作环境中传播。工作服应每日更换,及时清洗消毒,避免病原微生物附着。针对不同护理操作,合理选择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用于防止呼吸道飞沫传播,手套用于保护手部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护目镜和面罩可防止飞溅液体侵入眼睛和面部,隔离衣则用于隔离感染患者或高风险区域。佩戴防护装备时要确保密合、无缝隙,使用后按规定方法正确脱除并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2.3健康状况监测与职业暴露防控

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特别是传染病筛查,如乙肝、结核等,及时掌握自身健康状况。职业暴露事件如针刺伤、体液溅入眼、鼻、口时,应立即进行现场消毒处理,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暴露部位,并及时报告护理管理人员。随后应进行相关医学观察,必要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和免疫预防。护理人员需强化职业暴露防控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职业风险,保护自身健康及保障患者安全。

结语:

护理工作中的卫生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严格落实环境清洁、无菌操作和废弃物规范处理,以及护理人员自身的手卫生、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能够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和职业暴露,确保医疗环境安全,为患者康复提供坚实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