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乃至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早期症状识别、危险因素干预、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等方面,系统阐述冠心病的防治方法,以协助公众尽早识别风险、采取有效措施。
冠心病概述
疾病定义与流行病学
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心肌血流供给减少,从而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的心脏病。
主要危险因素
年龄:男性大于45岁,女性超过55岁是高危人群。
性别: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高。
有早发性冠心病家族史,会使患病风险明显加大。
早期症状及体征
冠心病早期症状通常不典型,易被忽视,因此准确识别对预防心肌梗死这类严重事件至关重要。
典型心绞痛
胸骨后有闷痛或压榨样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胸骨左缘,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
诱因和缓解:常在劳累、情绪激动或寒冷刺激时出现,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持续时间:通常持续2至10分钟,超过20分钟则提示可能进展为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非典型症状
1.无痛性心肌缺血
一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缺乏典型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不适,无明显胸痛。
2.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胀满,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3.呼吸困难
轻度活动后出现气促,甚至休息时也感觉气短,常被误认为是支气管哮喘或肺部疾病。
辅助检查
1.动态心电图(Holter):可监测运动或日常活动时的缺血性变化和心律失常。
2.心肌酶谱和高敏肌钙蛋白: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3.运动负荷试验:评估运动时心肌血流供应是否充足。
4.冠状动脉CT成像或冠脉造影:可明确狭窄部位和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
科学防治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1.健康饮食
低脂、低胆固醇:减少红肉、动物内脏、黄油等的摄入;增加鱼类、豆类、坚果的摄入。
富含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水果每天≥500克。
适量优质蛋白:适量摄入瘦肉、蛋类、奶制品。
限盐≤6克/天:少吃加工食品、腌制食品。
2.规律运动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行、游泳等,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运动。
力量训练:每周两次,针对大肌群。
注意事项:若有心绞痛症状,应避免过度负荷的运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预防与治疗
1.一级预防(无确诊冠心病但有危险因素)
他汀类:降低血脂、保护血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低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人群可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降压药:血压大于140/90mmHg时应及时干预。
2.二级预防(确诊冠心病患者)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
ACEI/ARB:改善心脏重塑,改善预后。
他汀类:进一步控制血脂。
硝酸酯类:减轻心绞痛。
定期监测与随访
1.血压、血脂、血糖:每三至六个月或遵医嘱复测。
2.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评估心肌供血情况。
3.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
结语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通过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和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公众应留意自身心血管健康状况,及时评估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