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觉得喉咙有东西卡着,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夜里突然呛咳,甚至喘不上气”“长期慢性咳嗽,吃了止咳药也没好”——出现这些症状,很多人以为是咽炎、支气管炎,或是“上火”,却想不到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常以“非典型症状”伪装成“小病”,导致患者误诊误治,病情延误。
认识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问题是胃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受损。正常情况,食管与胃连接处的贲门括约肌像“单向阀门”,食物能从食管进入胃,胃内的胃酸、胃蛋白酶等内容物不能反流回食管。贲门括约肌松弛、腹压过高(如肥胖、便秘)、食管清除能力下降时,“阀门”关不紧,胃内酸性物质逆流,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糜烂甚至溃疡,形成反流性食管炎。高发人群主要有:①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爱吃辛辣、油腻、过甜食物的人;②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胃肠功能紊乱的人;③肥胖、长期弯腰劳作或餐后立即平卧的人;④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损伤食管黏膜的人。
容易被误解的“伪装症状”
说起反流性食管炎,多数人知道“烧心”(胸骨后有烧灼感)和“反酸”(口腔泛酸水)这两个典型症状。但临床中,约40%的患者会出现“非典型症状”,常被当成其他“小病”——
伪装成“咽炎”:胃酸反流到咽喉部,反复刺激咽喉黏膜,咽部有异物感、干燥、瘙痒,晨起刷牙时恶心干呕,症状和慢性咽炎很像。很多患者长期吃咽炎药,没解决反流问题,症状反复。
伪装成“支气管炎/哮喘”:夜间平卧,胃酸更容易反流到气管,刺激气管黏膜引发痉挛,导致慢性咳嗽、咳痰,严重时诱发哮喘样发作,出现胸闷、喘息。这类患者常被转到呼吸科,没针对反流治疗,效果不好。
伪装成“心绞痛”:胃酸刺激食管黏膜,疼痛可能放射到胸骨后、心前区,甚至肩背部,疼痛性质和心绞痛相似,餐后或情绪激动时发作,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但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胸痛”多和进食有关,吃抑酸药后可缓解,和心绞痛的诱因(如劳累、寒冷)和缓解方式(含服硝酸甘油)不同。
伪装成“牙病”:长期反流的胃酸会腐蚀牙釉质,导致牙齿敏感、蛀牙、牙龈红肿出血,患者常去口腔科补牙、洁牙,忽略反流问题,牙齿问题反复。
从“缓解症状”到“控制复发”
反流性食管炎的规范治疗要遵循“减少反流、保护黏膜、控制复发”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是核心,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这类抑酸药强效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食管黏膜的刺激,通常要按疗程服用4~8周,严重者要长期维持治疗;用莫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药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内食物排空,减少反流频率;用硫糖铝等黏膜保护剂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减轻胃酸损伤。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饮食要避免辛辣、油腻、过甜食物,少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戒烟戒酒,每餐吃七八分饱,睡前3小时内不进食;餐后不立即平卧,可适当散步促进消化,睡觉时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减少反流,同时控制体重、避免穿紧身衣减少腹压;情绪管理上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焦虑、紧张,防止情绪波动影响胃肠功能,实现从“缓解症状”到“控制复发”的治疗目标。
别把“反流”当“小事”
反流性食管炎长期未规范治疗,胃酸反复损伤食管黏膜,可能引发食管狭窄,导致吞咽困难;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食管黏膜上皮化生(巴雷特食管),这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增加患癌风险。此外,长期的慢性咳嗽、哮喘样发作,还可能损伤肺功能,影响生活质量。
当“咽炎”“咳嗽”“胸痛”等“小病”反复发作、治疗无效时,不妨考虑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让“走错路”的胃酸回归正轨,避免疾病迁延带来更大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