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彦玲  单位: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06-10
1628

生活中,小磕小碰在所难免。大多数时候,伤口能快速止血,身体凝血系统在默默守护;可也有少数人,出血后久久难以止住,或是莫名形成血栓。这背后,就和出凝血七项检查密切相关。

出凝血七项都查什么

1.凝血酶原时间(PT):当身体因外伤出血,外源性凝血途径迅速启动,PT 就像这场凝血“赛跑”的计时员。PT 延长,可能是身体缺乏维生素 K 这个凝血“小助手”,或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生产线”出了问题,像肝硬化患者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正在服用华法林这类抗凝药,PT 也会变长。而 PT 缩短,意味着血液可能进入“高凝警报”状态,急性心肌梗死早期,PT 就可能缩短,提示有血栓形成风险。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聚焦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受损,内源性凝血被激活,APTT 便开始发挥监测作用。血友病患者因为缺乏特定凝血因子,APTT 会大幅延长,止血难度大增;使用肝素这类抗凝药物,或是凝血因子缺乏时,APTT 同样会延长;APTT 缩短同样是血液高凝的信号,身体有形成血栓的隐患。

3.纤维蛋白原(FIB):堪称凝血过程里的“关键建材”,正常含量在2-4g/L。身体遭遇急性感染,开启免疫“战斗”,或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时,FIB 含量会升高,为凝血和组织修复做准备;但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能力受损,FIB 就会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期,大量“建材”被消耗,FIB 也会降低。

4.凝血酶时间(TT):主要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需要多久,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以及是否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这类抗凝“捣乱分子”。TT 延长,可能是纤维蛋白原太少,或是有异常抗凝物质干扰,阻碍了凝血“工程”的正常推进。

5.D - 二聚体(D - D):它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产物信号”。一旦身体内有血栓形成,凝血与纤溶系统启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比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常呈阳性,因此它是筛查血栓疾病的重要指标。不过,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D-二聚体也可能生理性升高,解读结果时需要综合判断。

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体现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跃度。当纤溶亢进,比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亢进时,大量纤维蛋白被分解,FDP 就会升高,意味着身体的凝血与纤溶平衡被打破。

7.抗凝血酶Ⅲ (AT-Ⅲ):作为重要的生理性抗凝蛋白,能抑制凝血酶等凝血因子的活性,是凝血的“刹车”。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AT-Ⅲ活性降低,“刹车”失灵,血液容易“失控”形成血栓。

为什么要做出凝血七项检查

1.手术前的安全把关:无论是小的牙科手术,还是大型的心脏搭桥手术,术前进行出凝血七项检查,能帮助医生提前评估出血风险。如果发现凝血异常,医生就能备好特殊止血材料、备血、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手术安全。

2.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钥匙:频繁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或是轻微碰撞就皮下大片瘀青,这些异常出血症状,可能是凝血系统故障。出凝血七项检查能帮助医生明确是哪种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有无异常,为后续精准治疗指明方向。

3.血栓性疾病的预警雷达:长期卧床、久坐不动,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是血栓“青睐”的对象。出凝血七项检查能敏锐察觉血液的高凝倾向,医生可以据此给出运动、饮食建议,必要时开具抗凝药,预防血栓。

4.药物治疗的精准导航:正在服用抗凝药、溶栓药的患者,定期进行出凝血七项检查十分必要。这些药物会改变凝血功能,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剂量,既能保证药效,又能防止出血等副作用。

检查前后注意事项

1.检查前:提前一周清淡饮食,避开油炸、辛辣食物,它们可能干扰血脂,间接影响凝血指标;检查前三天务必戒酒。另外,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保健品,维生素 K、阿司匹林等会干扰检查结果。如果因病情不能停药,医生会综合判断。

2.检查后:采血结束,用棉签按压采血部位3-5分钟止血,千万别揉搓,不然容易皮下淤血。若按压后仍出血不止,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出凝血七项检查就像身体凝血防线的“侦察兵”,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隐患。当医生建议检查时,积极配合,让它为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