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本草纲目》不仅是经典的医药学巨著,还是我们了解古代生活的窗口,其中蕴藏的古人生活智慧值得细细揣摩,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旧有着极为宝贵的启示作用。下面我主要从生活饮食、养生保健、疾病防治这几个方面出发,剖析《本草纲目》中的古人生活智慧,开展跨越岁月的古今对话。
生活饮食: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是《本草纲目》积极提倡的理念,说的是食物和药物间存在非常密切和微妙的关联,很多食物是有药用价值的,恰当食用可以获得防病治病的效果。这一生活智慧,可以为我们的生活饮食带来深刻启发,帮助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食物,进而调理身体状态,有效防治疾病。
就拿小米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谷物来说,《本草纲目》对小米的记载是“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小米是古代社会尤为重要的粮食作物,食用小米除了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之外,还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温养身体。尤其是对于消化不良和脾胃比较虚弱的人来说,小米粥是生活当中非常温和的滋补品。
再说到水果,《本草纲目》对于梨这种水果的记载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秋冬季节的天气是非常干燥的,所以我们常常会在这样的季节出现体内燥热和痰量增多的情况。此时喝梨汁或者是直接吃梨,可以有效改善这些不适症状。
说到蔬菜当中的菠菜,这种蔬菜在古代餐桌当中非常常见,既能够满足生活要求,还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当中提及菠菜的药用价值:“利五脏,通肠胃,解酒毒。”菠菜当中除了有丰富的营养之外,还具备一定的药性,能够有效调理肠胃,增加胃肠蠕动,助消化。
如果饮酒过多的话,还可以通过吃菠菜来解酒毒。
药食同源这一重要的理念可以给我们现代的生活饮食带来启发,让我们利用古人的生活智慧提高生活质量。《本草纲目》当中也记载了大量关于食物搭配和烹饪方法对药性影响的内容,强调要考虑不同食物的特性以及人体的实际需求,通过恰当的搭配烹饪方法,充分发挥食物的药用价值,彰显药食同源的作用。
养生保健:顺应自然
《本草纲目》记载了大量养生保健方法,其中最为核心的养生保健观念是顺应自然。在古人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各种生理变化情况和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养生保健需要顺应四季变化,在顺应自然当中调整好我们的生活状态,做到天人合一。
《本草纲目》为四季养生提供了重要指导。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复苏。古人重视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也就是晚上可以适当晚睡,早上早起,在院中散步,吸收大自然当中的阳气,让体内气血流通大大增强,在阳气生发的支持之下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夏天的阳气最旺盛,但同时也是一个容易造成阳气外泄的季节。《本草纲目》提到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也就是要晚睡早起,不能贪凉。夏天发汗能够排出体内湿气与毒素。此时如果贪凉的话,很容易造成寒邪侵入,损伤阳气,无法保证身体当中的阴阳平衡。秋天万物收敛,此时人们也要顺应季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天天气比较干燥,滋阴润肺非常重要。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银耳、莲子、梨等都能够改善秋燥。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本草纲目》指出在冬季时“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晚起,在太阳升起后外出活动,补充身体阳气。
顺应四季是养生保健的重点,同时还需要加强情志养生,这是《本草纲目》中古人生活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本草纲目》提及不同情绪状态对人体脏腑的影响也不同。如,过于愤怒的情绪状态会损伤肝脏,造成肝气郁结或者是肝阳上亢;思虑过多会损伤脾胃,造成消化功能障碍。所以古人强调的是要保持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积极调节和舒缓情绪,在调和气血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的良好状态。
疾病防治:简便验廉
《本草纲目》对疾病防治有深刻的见解,其中更是记载了很多简便且效果确切的疾病防治方法,把古人的实践经验以及卓绝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方法的成本很低,具备极高的可行性,在各方面都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更显得非常难得。
比如,对于非常常见的感冒这种疾病来说,古人通常是选用葱白和生姜煎汤。这是两种非常常见的食材,具备辛温发散的性质,可以驱散人体当中的寒气,从而起到改善感冒症状的作用。对于轻微烫伤的情况,古人会把大黄研磨加上麻油涂在患处。大黄有着凉血解毒的效果,麻油能够滋润皮肤,加快伤口的愈合速度。遇到轻微腹泻的情况,古人推荐把大米炒焦之后煮水喝。这些方法使用起来非常简单,选用的药物和食材都是容易获得的,成本低廉,但是效果突出,让人不禁惊叹于古人的生活智慧。上面提到的是《本草纲目》对于疾病治疗的一些记载说明。
在疾病的预防方面,《本草纲目》当中蕴藏的古人智慧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吸收的。古人深知保持良好环境以及卫生条件对于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古人是非常关注居住环境清理的,会定期做好房屋清洁,清除各种垃圾,优化室内和室外的环境,也特别注重保持良好通风条件。艾草、菖蒲等都被古人广泛应用于驱赶蚊虫和净化空气。这一系列的操作,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疾病预防的效果,也给我们如今的健康生活指引了方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