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2022年,我国医院记录在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已攀升至103.4万例,住院患者死亡率为4.3%。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并积极做好预防措施,是守护心脏健康、保障生命质量的关键。
1.认识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来说,就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然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症状往往十分剧烈且具有特征性。最常见的是胸痛,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仿佛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疼痛还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无名指和小指,有的患者还会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2.揪出背后的“元凶”
急性心肌梗死并非凭空出现,它背后隐藏着多个“元凶”。
(1)不可控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老化,就像使用多年的水管,内壁容易堆积“水垢”(斑块),增加冠状动脉堵塞的风险。一般来说,男性在45岁以上、女性在55岁以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显著上升。而且,男性发病风险相对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55岁前、女性65岁前发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人,其发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数倍。遗传基因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可能使个体在血管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先天缺陷,更容易发生血管病变。
(2)可控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过量饮酒也不利于心脏健康,它会升高血压、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还可能影响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此外,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增加发病几率。
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被称为“三高”,它们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亲密伙伴”。高血压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引发血管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会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多余的脂质会在血管内壁沉积,形成斑块,逐渐堵塞血管。糖尿病则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3.筑牢预防的“防线”
(1)生活方式干预
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有助于控制血压;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降低血脂水平;避免过多食用糖果、甜饮料等高糖食品,预防糖尿病;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还能帮助控制体重,减轻心脏负担。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戒烟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举措,无论烟龄多长、烟瘾多大,戒烟都能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对于饮酒,应严格控制量,男性每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心理平衡: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问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和心脏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