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我手术前一天洗了澡,衣服也换了新的,怎么进手术室还要再消毒一遍啊?”上周骨科手术术前准备时,52岁的王阿姨看着护士给她手臂涂满淡黄色消毒液,忍不住问道。作为在手术室工作多年的护理人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患者问类似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自己够干净了”,却不明白手术室里的“无菌操作”,远比我们日常理解的“干净”要严格得多,甚至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和术后恢复。今天就从临床视角,聊聊手术室无菌操作的那些事,以及它对患者到底有多重要。
手术室“无菌”≠家里“干净”
日常“干净”只是肉眼无污渍,可空气、皮肤表面藏着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肉眼看不见的病原微生物。而手术室“无菌操作”的核心,是彻底清除或杀灭手术区域及相关物品上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孢。
像王阿姨要做的膝关节置换术,需切开皮肤暴露关节,一旦微生物进入伤口,轻则引发切口红肿流脓,重则导致手术失败,甚至诱发败血症危及生命。曾有位阑尾手术患者,术前护士发现其腰上有个小疖肿,里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若带入切口,极可能引发腹腔感染,只能暂停手术先处理疖肿。这就是无菌要做到极致的原因——微生物都可能成为术后感染的“导火索”。
无菌操作怎么做?
无菌操作是从患者进手术室到手术结束的全流程管理,关键在这三步:
第一步:患者术前准备
术前一天按要求自行洗澡或清洁,重点打理手术区域及周围皮肤(如膝关节手术需仔细清洗整个下肢);手术当天,由医生用碘伏或氯己定在手术区反复消毒,消毒范围比切口大至少15厘米。腹部、胸部等大手术需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既避免麻醉时呕吐,也能减少胃肠道内细菌数量;术前换上医院准备的清洁病员服即可,做好基础防护以减少衣物表面杂质污染手术环境。
第二步:医护人员准备
进手术室前,医护需用肥皂水清洗双臂(指尖到肘上10厘米),再用无菌刷蘸抗菌液按序刷手3分钟,冲洗擦干后戴无菌手套、穿手术衣,触碰非无菌物品必须重新刷手。手术中,无菌手术衣腰部以上、肩部以下区域及双臂为无菌区,只能碰手术器械和患者无菌区,不能背对无菌区、随意走动,更不能在无菌区上方说话咳嗽——飞沫里的细菌会污染手术区。
第三步:物品与环境管理
手术器械、纱布等需经高压蒸汽灭菌(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或环氧乙烷灭菌(用于不耐高温的人工关节等),过期或包装破损的绝不能用。手术室术前通过层流系统净化空气,术中应关闭门窗、减少人员进出,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台、地面和仪器。
无菌不到位,患者要面临这些风险
切口感染:术后3~7天可能出现切口红肿、疼痛、渗脓,轻度感染需频繁换药并使用抗生素,严重时需二次手术切开引流,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会增加治疗负担。
深部感染:若无菌操作不严格,心脏手术可能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腹腔手术可能导致腹腔脓肿、腹膜炎,这类感染治疗难度大,还容易留下长期后遗症。
植入物感染: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等植入性器械若被污染,微生物会在器械表面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抗生素难以渗透,最终可能导致植入物失效,需通过二次手术取出,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都是双重打击。
医学健康指导
1.术前配合要点:术前按要求认真清洁身体,勿自行使用酒精、碘酒等刺激性物品擦拭皮肤;严格遵守禁食禁水时间,切勿偷偷进食进水;若皮肤有疖肿、伤口、湿疹等异常,或术前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务必提前告知医护人员,避免影响无菌准备。
2.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进手术室后,按医护人员指导保持体位,不要随意触碰手术器械、手术台及医护人员的无菌衣物;术后若发现手术切口红肿加剧、有脓性渗液,或伴有寒战、高热等症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及时排查感染风险。
3.患者及家属配合要点:家属请勿在手术室门口或走廊随意走动、喧哗,避免干扰手术室环境;术后探病时,需按病房要求做好手卫生,不要随意接触患者手术切口,减少外界微生物带入,助力患者恢复。
手术室的无菌操作,看似是医护人员的“小事”,实则是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大事”。每一个严格的步骤、每一个细致的要求,都是为了让患者远离感染风险,顺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