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在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中,胸外按压是维持生命的关键手段。临床医生需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判断,而错误的启动或延误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同时,部分临床场景易与心跳骤停混淆,需谨慎鉴别。
立即启动胸外按压的核心判断标准
根据国际复苏指南,启动胸外按压的核心依据是心跳骤停的确诊,具体可通过“三无”体征快速判断:
1.无意识
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有无睁眼、肢体活动或语言反应。若患者毫无反应,提示意识丧失,可能存在严重循环障碍。
2.无呼吸或呼吸异常
观察胸部起伏,聆听呼吸音,时间不超过10秒。若完全无呼吸,或仅出现濒死样喘息(如叹息样、断续的微弱呼吸),均视为呼吸骤停,需立即干预。
3.无脉搏
触摸颈动脉(位于喉结外侧2-3厘米处),若10秒内未触及搏动,或搏动微弱、无法明确感知,结合意识和呼吸异常,即可判定为心跳骤停,需立即启动胸外按压。
此外,心电图表现可进一步确认:心室颤动、心室停搏、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均为需胸外按压的明确指征。
需警惕的易混淆情况
临床中,部分疾病或生理状态的表现与心跳骤停相似,若误判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胸外按压,甚至造成二次伤害。
1.迷走神经反射性晕厥
常见于疼痛刺激、情绪紧张后,患者突然意识丧失,但多有短暂前驱症状(如头晕、面色苍白),且脉搏、呼吸虽减弱但存在,平卧后可快速恢复。与心跳骤停的区别在于:晕厥时血压短暂下降,但循环未完全停止,无需胸外按压。
2.癫痫发作
癫痫强直-阵挛发作时,患者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可能伴有呼吸暂停或喉鸣,易被误认为心跳骤停。但发作时脉搏通常存在(可能因抽搐难以触摸),且发作后多逐渐恢复意识,无需胸外按压,重点是防止舌咬伤和窒息。
3.药物或毒物导致的呼吸抑制
阿片类药物过量、镇静剂中毒等可引发深度呼吸抑制,患者意识模糊、呼吸微弱,但心跳仍存在(可能缓慢)。此时需优先开放气道、给予纳洛酮等拮抗剂,而非立即胸外按压,盲目按压可能干扰循环。
4.严重低体温
体温低于28℃时,患者可能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极慢,甚至触摸不到脉搏,易被误判为心跳骤停。但低体温会保护重要脏器,此时应先复温(如使用升温毯),而非急于胸外按压,除非明确心脏停搏。
5.颈动脉搏动触摸误差
肥胖、颈部短粗或休克患者,颈动脉搏动可能微弱,若医生触摸时间过短(<10秒)或手法错误,可能误判为无脉。此时需结合意识、呼吸综合判断,必要时借助心电监护确认。
临床判断的关键原则
1.快速评估,避免过度检查:在10秒内完成“意识-呼吸-脉搏”评估,无需等待心电图或血压结果,以免延误抢救。评估时需集中注意力,通过拍打呼唤判断意识,观察胸廓起伏识别呼吸状态,触摸颈动脉感知脉搏,三个步骤连贯衔接,减少不必要的动作,避免浪费时间。
2.动态观察,反复确认:若对脉搏或呼吸判断存疑,可快速重复评估,或结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辅助判断。比如肥胖患者颈动脉搏动触摸困难时,可通过心电监护波形及血氧数值变化综合分析,避免因单次判断误差导致漏诊或误判。
3.“宁错勿漏”的底线思维:若高度怀疑心跳骤停,即使存在混淆因素,也应先启动胸外按压,同时进一步鉴别;但若明确为可逆性情况(如癫痫、低体温),则避免盲目干预。这一原则既强调了抢救的时效性,又要求医生保持审慎,在争取黄金时间的同时,减少对非骤停患者的不必要损伤。
胸外按压是急救的“最后防线”,临床医生需在短时间内平衡速度与准确性,既要果断启动,也要警惕易混淆情况,才能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这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快速评估中排除干扰因素,比如区分真停搏与假性无脉状态,同时严格遵循“先救命、后鉴别”的原则,确保每一次按压都精准指向循环支持,为后续高级生命支持争取宝贵时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