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急性胆囊炎是老年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多样,常因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基础疾病多而延误诊治,增加并发症风险。传统开腹手术对高龄患者的创伤大、恢复慢,不利于术后康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逐渐成为高龄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由于高龄患者身体功能退化、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其围手术期护理尤为重要。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不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本文将围绕腹腔镜胆囊手术在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从术前评估、术后监护到康复指导三个方面,介绍护理过程中的重点与常见问题,以期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实用的科普参考。
术前护理评估与风险干预
高龄患者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等基础病,术前全面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是手术安全的前提。护理人员应协助完成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及腹部彩超等检查,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感染、黄疸、心衰或呼吸困难等表现。部分高龄患者存在焦虑、恐惧情绪,需及时开展心理护理,通过耐心沟通、讲解手术流程及注意事项,增强其信心与配合度。
饮食管理方面,术前应根据医生建议安排禁食、禁饮,保证胃肠道清洁。若患者术前合并糖尿病,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血糖并协调内分泌科进行调控。针对患有高血压或心律失常者,术前应合理用药,确保血压和心率稳定。此外,术前需完成静脉通路建立、过敏试验及基础生命体征记录,为麻醉和手术提供支持。通过这些多维度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术中意外风险,为顺利手术奠定基础。
术后监测与并发症防范
手术完成后,护理工作重点转向术后监测与并发症预防。高龄患者对手术创伤和麻醉恢复能力较弱,术后需严密观察其意识、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尤其注意有无出现低血压、心律不齐或呼吸抑制等异常反应。手术伤口虽小,但仍应注意观察敷料渗血、切口红肿热痛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术后疼痛管理尤为关键,高龄患者因疼痛耐受性下降,常因不适而影响呼吸与排痰。护理人员应在医嘱指导下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并辅以心理安慰和体位调整,缓解术后不适。早期活动有助于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及下肢血栓形成,应在术后6小时内指导患者翻身、深呼吸,逐步协助其坐起、下床,促进血液循环与肺部通气功能恢复。
在泌尿系统方面,注意观察有无尿潴留或导尿管堵塞问题,及时给予引流管护理。对于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者,应定时检查引流液的性状、量及有无异味,并按规范操作进行更换与记录。饮食方面,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循序渐进从流质过渡至普食,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通过细致、个体化的术后护理,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康复指导与出院教育
高龄患者术后康复不仅局限于住院期间,还需延续至居家阶段。护理人员应在出院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注意事项、合理作息、药物使用、伤口处理方法等内容。强调术后禁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必要时协助制定康复计划,包括每日轻度活动、复查时间安排及营养建议。
在药物方面,应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抗感染药、胃黏膜保护剂及其他基础病用药,防止漏服或重复用药。在伤口护理上,家属应学会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或疼痛加剧等感染表现,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诊。部分患者术后可有轻微消化不良、腹胀或排便不规律,建议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或消化科医生进行干预。
此外,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乐观情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若患者居家存在行动不便、认知障碍等情况,家属应加强照护,必要时可寻求社区护理服务支持,实现护理工作的延续性与系统性。科学的出院指导不仅能帮助患者顺利过渡至日常生活,也为术后远期健康管理提供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