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7感冒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正常情况下,大部分人一年中会发生感冒1-2次,但一些人却频繁“中招”,有的每月感冒一次,或者连续发生感冒,刚刚痊愈,一不小心又复感。西医多认为原因为免疫力低下,中医认为反复感冒是机体正气不足、邪气留恋的表现,需从整体调理入手。本文将从中医学角度解析反复感冒的病因、分型以及调治方法,帮助读者摆脱“感冒循环”。
一、中医如何认识反复感冒?
中医称反复感冒为“体虚感冒”或“虚人感冒”,其核心病机是“正气不足,外邪侵袭”。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当人体正气(免疫力)充足时,外邪难以入侵;而反复感冒者,往往存在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卫外不固,稍受风寒或疲劳即可发病。
1. 反复感冒的常见病因
肺气虚:肺主皮毛,司呼吸。肺气不足则卫外不固,易受风寒。
脾气虚: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抵抗力下降。
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则全身阳气虚弱,易感寒邪。
表虚不固: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久病体虚,导致卫气(防御外邪的气)虚弱。
伏邪未清:感冒未彻底治愈,余邪潜伏体内,遇诱因(如受凉、疲劳)再次发作。
2. 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反复感冒
长期熬夜耗伤阳气,饮食生冷、暴饮暴食损伤脾胃,久坐少动导致气血不畅、气血不足。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调理方案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需根据病因、证型、体质的差异,在感冒缓解期选择不同调理方法。常见证型如下:
1. 肺气虚型
表现:平素易出汗、怕风,活动后易气短乏力,感冒后易出现咳嗽。
调理原则:补益肺气、固表祛邪。
推荐方药: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
食疗:党参母鸡汤等。
2. 脾气虚型
表现:平素食量偏小、大便溏稀、面色萎黄、四肢乏力,感冒后恢复慢。
调理原则: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气。
食疗:红枣小米粥、四神粥、茯苓山药糕等。
3. 肾阳虚型
表现:平素身体畏寒、手脚发凉、腰膝酸软、夜尿偏多、易腹泻等。
调理原则:温补肾阳。
推荐方药:
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
食疗:干姜红糖水、羊肉汤(冬季可适量进补)。
4. 伏邪未清型
表现:感冒症状迁延不愈,伴有口苦、食欲差等,喉咙总有少量痰,症状时好时坏。
调理原则:透邪外出,扶正祛邪。
推荐方药: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等)——适用于半表半里证,调和气血。
三、日常调护:中医预防感冒的五大法宝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至关重要,以下是中医预防反复感冒的五条建议:
1. 避风寒,护阳气
夏季避免直吹空调、风扇,尤其出汗后。冬季注意颈部、后背、足部保暖(风池、大椎、涌泉穴易受寒),适度晒太阳。
2. 饮食调养:忌生冷,重温补
忌冷饮雪糕、少吃寒性水果(如西瓜、梨),脾胃虚寒者可煮苹果水。平时可喝干姜大枣茶,温中散寒。
3. 运动升阳:八段锦、太极拳,适度运动可振奋阳气。
4. 艾灸保健:增强免疫力
艾灸足三里(健脾补气)、大椎穴(提升阳气)。感冒初起时可按揉风池穴、合谷穴等祛风解表。
5. 睡眠养正,避免过劳
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伤阴耗阳。
四、误区纠正
1. 滥用清热解毒药:如常用的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药性偏寒,长期服用易伤脾胃阳气。
2. 过度发汗:感冒后过度捂汗,汗出过多耗伤正气(尤其体虚者)。
3. 忽视感冒恢复期:症状消失后应继续饮食调理1-2周,避免余邪未清。
结语:
反复感冒是身体内部发出的失衡信号,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提倡“治未病”,通过补肺、健脾、温肾、固表等整体调理,结合生活起居的调整,能有效减少感冒的发生。若您长期受此困扰,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真正实现“正气足,邪不侵”的健康状态。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