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检报告上的 “肠道息肉” 四个字,总会让很多人心里一紧。肠道息肉到底是什么?它真的会变成癌症吗?又该如何筛查、预防和处理?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肠道息肉的神秘面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答疑解惑。
认识肠道息肉:肠道里的 “小凸起”
肠道息肉,简单来说就是肠道黏膜表面长出的小肉疙瘩。它可以生长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从外观上看,有的像蘑菇一样有蒂,有的则扁平地附着在肠壁上;大小也各不相同,小的可能只有几毫米,大的能长到几厘米。
肠道息肉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年龄增长、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刺激、吸烟饮酒等,都可能成为它出现的 “帮凶”。虽然大多数肠道息肉没有明显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腹痛、腹泻、便秘等表现,这些症状很容易与其他肠道疾病混淆,所以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肠道息肉会癌变吗?别让担忧成负担
肠道息肉会癌变,这是很多人最担心的问题。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肠道息肉都会恶变成癌。根据病理类型,肠道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癌变风险相对较低;而腺瘤性息肉则是 “危险分子”,它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如果放任不管,随着时间推移,很可能会发展成肠癌。
不过,从息肉发展到癌症,通常需要 5 -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并处理它。而且,癌变的可能性还与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息肉越大、数量越多、表面越不光滑,癌变风险就越高。所以,发现肠道息肉不要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时咨询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才是关键。
如何筛查肠道息肉?早发现早安心
目前,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息肉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通过肠镜,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内的情况,发现息肉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其性质。一般建议,45 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如果有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等高危因素,筛查时间应提前至 35 - 40 岁。
除了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也是一种常用的筛查手段。它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有肉眼看不见的血液,来初步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病变。不过,粪便潜血试验只能作为初步筛查,一旦结果呈阳性,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另外,近年来新兴的胶囊内镜、CT 结肠成像等技术,也为肠道检查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它们在准确性和实用性上,目前仍无法完全替代肠镜检查。
预防肠道息肉:从生活细节做起
虽然肠道息肉的成因复杂,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降低其发生风险。首先,在饮食方面,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它们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控制肉类的食用量,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肠道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此外,戒烟限酒,积极治疗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也有助于预防肠道息肉的发生。
肠道息肉切除:切还是不切?
一旦发现肠道息肉,是否需要切除呢?这要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综合判断。对于较小的、良性的非腺瘤性息肉,可以先定期观察,每隔 1 - 3 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监测其变化;而对于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原则上都建议尽早切除,因为它们的癌变风险较高。
肠道息肉切除手术一般在肠镜下就可以完成,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切除方法,如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切除后的息肉会送去做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性质。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遵循医生的饮食指导,从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按照医嘱定期复查,防止息肉复发。
肠道息肉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它、重视它,通过科学的筛查、积极的预防和正确的处理,就能有效降低其癌变风险,守护肠道健康。如果对肠道息肉还有其他疑问,记得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