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小静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2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7%~75%之间,严重偏瘫患者的发生率更是高达60%~75%。若不及时有效干预,脱落的血栓可能引发致命性肺栓塞。因此,全面解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成因、探索预防策略和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对患者和照护者科学防控这一并发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脑卒中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核心机制

脑卒中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有三大核心机制。首先是血液淤滞,瘫痪肢体的肌肉丧失收缩能力,“肌肉泵”促进血液回流的功能缺失,导致血流缓慢并形成涡流。研究表明,长期卧床(超过2周)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显著高于短期卧床者。其次是血液高凝状态,治疗过程中大量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和促凝药物,会使患者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在患者进食受限或补液不足的情况下,血液的黏稠度会进一步加重。最后是血管内膜损伤,反复的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操作或输入刺激性药物,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此外,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史以及既往静脉曲张等因素,也会增加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级防护体系

基础预防:日常照护的核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患者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2500 ml,以稀释血液黏稠度;饮食上应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燕麦),预防便秘,因为腹压增高会阻碍静脉回流;吸烟会使尼古丁收缩血管、加剧血流缓慢,患者必须戒烟。同时,体位管理也是基础预防的重要环节,将下肢抬高15°~30°(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静脉回流,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能避免长时间压迫肢体。

物理预防:被动活动的科学工具。物理预防可借助一些工具。梯度压力弹力袜的踝部压力最高(通常为18~22mmHg),并向心性递减,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使用时晨起穿戴、睡前脱下,同时要注意保护足跟皮肤。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气囊周期性充放气模拟肌肉收缩,每日使用2次,每次30分钟。对于卧床患者,踝泵运动必不可少,具体步骤为背伸(脚尖向身体方向勾起并保持10秒)、跖屈(脚尖下压并保持10秒)、旋转(以踝关节为中心画圈10秒),每日进行4~6组,每组20次。

药物预防:严格遵循医嘱。药物预防适用于中高风险患者(如重度偏瘫、长期卧床者),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氯吡格雷)。不过,药物预防存在一定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包括活动性出血、严重颅脑外伤、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相对禁忌证包括消化道出血史、未控制的高血压。

早期症状识别与处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为单侧肢体突发肿胀(腿围增粗超过1cm)、疼痛、皮温升高,活动后症状加重,抬高患肢可缓解。及时识别这些早期症状,对于抓住黄金干预时机至关重要。当疑似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应立即制动患肢,避免按摩或热敷,因为这些操作可能促使血栓脱落,同时需急诊行下肢静脉超声以确诊。

长期照护与康复期管理

在长期照护过程中,每日需测量腿围,测量部位为髌骨上10cm(大腿)、胫骨结节下 10cm(小腿),并记录对比数据。此外,应避免穿刺侧肢体受压,如避免穿着紧身衣物、不在该侧肢体测量血压。对于使用药物抗凝的患者,需定期评估其凝血功能。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的24小时内,可尝试进行床椅转移、离床坐位等活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从被动关节活动(由家属辅助)逐步过渡到主动行走。但对于心力衰竭、颅内压未得到控制的患者,需延迟活动。

深静脉血栓是脑卒中后“可防可控”的并发症。通过早期预防(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时识别症状以及科学的康复锻炼等综合措施,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患者及照护者需与医疗团队紧密配合,定期进行随访评估,为患者的康复之路扫除隐患。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不同预防措施的优化组合,以提高预防效果;开发更加便捷、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康复训练方案;针对特殊人群(如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控策略,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