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负担”,不仅会损伤肾脏、眼睛,更会悄悄侵蚀血管,成为脑卒中(俗称“中风”)的重要推手。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且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重、恢复更难。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高度警惕脑卒中风险,主动做好预防。
糖尿病与脑卒中:危险的“共生关系”
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关联,根源在于长期高血糖对血管的慢性损伤,形成“多环节打击”:
血管内皮损伤:高血糖会持续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变得粗糙、脆弱,就像生锈的水管容易淤积杂质。这会促使血小板和脂质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脑血管。
血液黏稠度增加: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增强,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80%以上)。
小血管病变:高血糖会损伤脑部微小血管,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脑组织血液供应,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这类脑卒中虽症状较轻,但反复发生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这些“危险因素叠加”会使脑卒中风险进一步升高,形成“1+1>2”的危害效应。
核心防线:严格控制血糖,筑牢血管基础
预防脑卒中,控制血糖是“第一道防线”,需避免血糖长期偏高或剧烈波动。
明确血糖控制目标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需“个体化”,但总体原则是: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控糖效果的“金标准”,若能控制在6.5%以下,脑卒中风险可进一步降低。
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标准(如HbA1c<7.5%),避免过度控糖引发低血糖,因为低血糖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反而增加脑血管意外风险。
科学控糖的关键
- 避免“甜蜜陷阱”:减少精制糖(甜饮料、糕点、蜂蜜)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低GI)食物(如全谷物、杂豆、蔬菜),延缓血糖上升。
- 规律进餐与用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降糖药或胰岛素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防止血糖大幅波动。
- 监测与调整:每周至少监测2-4次空腹及餐后血糖,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重要环节:管好血脂,避免血管“堵塞”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器”,需重点监测和干预。
明确血脂控制目标
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标准更严格: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是“坏胆固醇”,是导致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建议控制在<1.8mmol/L(合并冠心病、脑卒中病史者)或<2.6mmol/L(无并发症者)。
- 甘油三酯(TG):建议<1.7mmol/L,过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是“好胆固醇”,建议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有助保护血管。
改善血脂的方法
- 饮食调整: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
- 药物干预:若饮食调整后血脂仍不达标,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这类药物能有效降低“坏胆固醇”,显著减少脑卒中风险。
- 定期监测: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脂,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方案。
早期预警:识别脑卒中的“危险信号”
脑卒中发病急、进展快,早期识别并及时就医(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能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糖尿病患者需牢记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可总结为“BE FAST原则”:
- B(Balance):突然出现平衡障碍,走路不稳,像醉酒一样。
- E(Eyes):突发视力模糊、复视(看东西重影)或单侧眼睛失明。
- - F(Face):面部不对称,微笑时一侧嘴角下垂。
- A(Arm):单侧手臂无力或麻木,抬举时一侧手臂下落。
- S(Speech):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
- T(Time):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120,时间就是大脑。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也需高度警惕,切勿误以为是“小毛病”而延误治疗。
糖尿病患者预防脑卒中,需从控制血糖、管理血脂入手,同时警惕早期预警信号。这是一场“持久战”,但只要坚持科学管理,就能显著降低风险,远离“甜蜜的负担”带来的致命威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