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的诊疗体系中,一份看似简单的检验报告,承载着患者对病情的关切与期待。而从指尖采血到拿到报告的背后,是检验科严谨、细致且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如同精密的 “健康解码师”,用专业和专注,将微观样本转化为临床诊断的关键依据。
采血:精准操作的开端
采血是整个检验流程的起点,其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采血前,护士或采血人员会严格执行 “三查七对” 制度,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证、就诊卡,扫描标本条码等方式,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测项目等信息,确保样本与患者一一对应。
消毒环节同样不容小觑。工作人员会用医用酒精对采血部位进行由内向外的螺旋式擦拭,消毒面积不小于 5cm×5cm,待酒精完全挥发干燥后,才会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破指尖皮肤。采血时,为防止组织液混入影响检测结果,不能过度挤压手指,而是通过轻柔按摩的方式促使血液自然流出。不同的检测项目对采血管有严格要求,例如血常规检测使用紫色抗凝管,其中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能防止血液凝固;而进行血糖检测时,常用灰色含氟化钠和草酸钾的采血管,氟化钠可抑制糖酵解,保证血糖浓度的准确性。采血后,工作人员会立即将采血管轻轻颠倒混匀,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接触,避免出现凝血块。
样本运输与签收
采血完成后,样本需尽快安全地运输至检验科。为保证样本的稳定性,运输过程有严格的温度和环境要求。一般情况下,血液样本需在室温下(15-25℃)运输,特殊样本如进行特定激素检测的样本,可能需要低温冷藏运输。样本运输箱内会配备温度监测设备,实时记录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若温度超出规定范围,该样本可能会被视为无效样本。
样本送达检验科后,接收人员会进行细致的签收工作。除了核对样本数量、标识与送检单是否一致外,还会对样本外观进行全面检查。若发现样本存在溶血(血液呈现红色透明状,提示红细胞破裂)、脂血(血液浑浊呈乳白色,提示血脂过高)、凝血等异常情况,会立即与采血部门或临床科室沟通,详细了解采血过程和患者情况,必要时要求重新采血。例如,溶血样本会影响血钾、乳酸脱氢酶等项目的检测结果,必须重新采集以保证数据准确。
样本前处理
进入检验科的样本,首先要经过前处理环节。以血液样本为例,许多检测项目需要分离血清或血浆。工作人员会将采血管放入离心机中,根据样本类型和检测需求设置合适的转速和离心时间。一般来说,分离血清的转速在 3000-4000转/分钟,离心时间为 5-10分钟;分离血浆时,由于抗凝剂的存在,离心条件可能略有不同。离心后,血液会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的血清或血浆、中层灰白色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层、下层红色的红细胞层。工作人员需使用移液器小心吸取上层的血清或血浆,转移至干净的试管中,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吸入中层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下层的红细胞,否则会干扰检测结果。
对于尿液样本,前处理方式则有所不同。通常需要先进行过滤,去除尿液中的杂质,然后进行离心沉淀,使细胞和有形成分沉淀到试管底部,再吸取上层清液,留下适量沉渣用于后续显微镜检查。通过这样的处理,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检测分析:仪器与人工的协同作战
检测分析是检验科工作的核心环节。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检验科配备了各类先进的检测仪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电阻抗法、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进行计数和分类,并分析其形态和相关参数。例如,通过电阻抗法,仪器可根据细胞通过小孔时产生的电阻变化来计算细胞数量;利用流式细胞术,能对细胞表面的抗原进行标记和分析,帮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质量控制:贯穿全程的保障线
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贯穿于整个检验流程。检验科内部会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和质控品进行检测。标准物质是具有准确量值的测量标准,用于校准仪器、评价测量方法;质控品则是模拟人体样本的物质,其各项指标有明确的范围。每天开机检测临床样本前,工作人员都会先检测质控品,只有当质控品的检测结果在规定的范围内,仪器才被认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可以进行样本检测。如果质控结果失控,工作人员需要立即查找原因,可能涉及仪器故障、试剂问题、操作失误等,对仪器进行校准、更换试剂或重新培训操作人员,直至质控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