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嘴角歪斜,眼睛也闭不上,喝水漏水,甚至连基本的皱眉、鼓腮动作都无法完成,这可把人吓坏了!别慌,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面瘫找上门了。面瘫,医学上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它就像个调皮的“小恶魔”,不分年龄、性别,冷不丁地就来捣乱,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面瘫的“真面目”
面瘫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我们平常所说的面瘫大多指的是周围性面瘫。它常常急性起病,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高峰。典型症状包括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一侧的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或下垂,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吃饭时食物容易残留在患侧齿颊间隙,还会不自觉地流口水。有的患者还可能伴有耳后疼痛、耳鸣、味觉异常等症状,就像身体拉响了一连串警报。
中医外治之“火龙罐”显神通
火龙罐罐体由玄石和紫砂混合烧制,罐口采用高科技嵌金银的不规则花瓣形结构,罐体内装有由地道蕲艾制成的艾柱。点燃艾柱后,利用其温热刺激和负压作用,结合点、震、叩等多种推拿手法,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效果。
1.火龙罐治疗面瘫的原理
从中医角度看,面瘫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而火龙罐以其独特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2.火龙罐治疗面瘫的操作过程
在进行火龙罐治疗时,一般先从颈部开始。在后脑勺的风池、风府穴,以及颈部淋巴区和手上的合谷穴进行操作,这些部位就像身体经络的“交通枢纽”,疏通它们有利于全身气血循环。接着重点对患侧面部进行治疗。在面部操作时,按照从正中往侧面提升、自下而上、螺旋式上升的方向进行。先在翳风穴施灸5~10分钟,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然后依次沿着承浆穴→颊车穴→翳风穴,承浆穴→地仓穴→牵正穴→听会穴→听宫穴,人中穴→迎香穴→颧髎穴→下关穴→上关穴,鼻通穴→四白穴→耳门穴,睛明穴→瞳子髎穴→太阳穴,印堂穴→上星穴,印堂穴→阳白穴→头维穴,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等线路进行运罐。面部操作的重点部位有承浆穴、颊车穴、翳风穴、地仓穴、迎香穴、颧髎穴、下关穴、四白穴、牵正穴、印堂穴、阳白穴、鱼腰穴等。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手法,调整力度和节奏,确保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治疗。一般来说,治疗周期为1天1次,7~14天为一个疗程。通常在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配合针灸等其他治疗方法,1~2个疗程内有望完全恢复,且不留后遗症。
穴位按摩,为面瘫康复“添砖加瓦”
除了火龙罐疗法,穴位按摩也是中医外治面瘫的得力助手。穴位就像身体内部的一个个“开关”,通过正确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面瘫恢复。
1.常用穴位介绍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按摩翳风穴可起到疏风散热、通经活络的作用,对缓解面瘫引起的面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有帮助。
地仓穴:在面部,口角外侧,直对瞳孔。刺激地仓穴能促进面部气血运行,改善口角歪斜症状。
颊车穴: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按摩颊车穴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正常功能,减轻咀嚼困难等问题。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迎香穴主要调节鼻部及面部的气血,可改善面瘫导致的鼻唇沟变浅等情况。
阳白穴: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按摩阳白穴对恢复额纹、改善眼睑闭合不全有一定效果。
2.穴位按摩的具体方法
患者可以自己对着镜子进行穴位按摩。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在穴位上轻轻按压,力度以感觉微微酸胀为宜。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比如按摩翳风穴时,将手指放在穴位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揉动;按摩地仓穴时,可从口角旁的地仓穴向外侧轻轻推按。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用力损伤皮肤。
3.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项
进行穴位按摩时,要保持双手清洁温暖,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过度疲劳的状态下进行。如果面部皮肤有破损、感染等情况,应暂停按摩。同时,穴位按摩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更好地发挥效果,不能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改善就半途而废。
面瘫虽然来势汹汹,但并不可怕。中医外治中的火龙罐疗法和穴位按摩,就像两把“金钥匙”,为面瘫患者打开了康复之门。只要我们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并做好日常护理,大多数面瘫患者都能重新绽放灿烂笑容,恢复正常生活。




